雖身為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長子,卻因為錯綜復雜的家庭關系在接任臺塑事業幾成定局的情況下離家出走,篳路襤褸,45歲的他開始獨自創業。
如果說王文洋是一個學者,他沒有通常學者的刻板;如果說王文洋是一個商人,他也沒有一般的商人的圓猾。王文洋是一個把學者的知性和商人的進取精神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人。
王文洋先生在接受《中國新時代》記者的采訪時,低調地說:"成功出色我不敢當,這些離我還很遠,我覺得自己還在努力當中,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我們努力去做得成功出色。"幾十年來王文洋所創立的宏仁集團的發展人們有目共睹。2007年,經過10年的打拼,宏仁集團資本額達到2.25億美元,年營業額超過9億美元。 今年7月9日,王文洋被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這是該學院最高級別的科學獎,同獲此獎的還有英國女王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力普親王、卡塔爾第一夫人、謝赫。穆扎塔。賓特。納賽爾。瑪斯納德王后等四人。王文洋也是該校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這個榮譽的華人。
功敗垂成作為第二代臺灣企業家,王文洋的經歷頗為特殊。雖身為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長子,在接任臺塑事業幾成定局的情況下被迫離開,篳路襤褸,45歲的他開始獨自創業。
那是1995年,為臺塑工作奉獻了近20年的王文洋突然被父親解雇,一夜間自己辛辛苦苦耕耘了幾十年的基業付諸東流。對于王文洋的離開外界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王文洋有了婚外戀,這讓他父親大動肝火,一氣之下把他逐出家門;另一說法認為這是王氏家族內部繼承權之爭的結果。其實,在這之前,王文洋已經預感到自己離開臺塑在所難免。
作為王家的長子長孫,王文洋一直深得祖母喜愛。起初,王文洋并沒有想到回臺灣發展,1975年他從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時,直接去了美國打拼,并在那里掙到自己人生的第一個100萬。他還幫助父親把臺塑在美國的石化業務打理得井井有條。王文洋的才識也讓祖母和父親深感欣慰。應祖母再三要求,1980年王文洋才從美國回到臺灣,進入臺塑工作。借助父親提供的平臺,王文洋立足于自己的專業,把玻纖脂、玻纖布、半導體這些先進的電子產品引入了南亞。
注重科技與商業的結合,是王文洋與父親王永慶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曾經因為是否需要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父子間就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執意讀博的王文洋不僅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反而被父親切斷了生活來源。父親王永慶之所以反對兒子王文洋繼續攻讀博士,是因為他從自己的經歷中感覺到,掌握知識的多少并不和事業的成功成正比。但王文洋不認同父親的觀點。他建立了南亞塑膠公司和南亞科技公司,他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南洋科技公司的出色運作,為臺塑集團跨入科技產業做出了拓荒性的貢獻,為王氏的臺塑集團朝著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也為臺膠集團進軍現代產業奠定了基礎。但王文洋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會離開臺塑。
廣州創業離開臺塑的王文洋一時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就在他人生的最失意苦悶的時刻,王文洋最好的朋友——知名科學家、加州伯克利大學校長田長霖挺身而出。王文洋收到了來自大洋彼岸的信,田長霖熱情地邀請他去伯克利大學任教。
別無選擇的王文洋于1995年11月離開臺灣去了美國。然而這也無法彌補他心中的失落。早在1991年,還在父親的臺塑南亞公司工作的王文洋就帶領一批人,做出了一個完整的在大陸發展電子產品的投資計劃書。敏銳的王文洋已經看準了大陸的發展機會,厚厚的計劃書里寄托著王文洋沉甸甸的大陸理想。但是出于成本考慮,這個計劃方案沒能獲得南亞高層的批準。不輕易放棄的王文洋找到了現南亞董事長吳欽仁,建議說,"我們可以在大陸投資一個小小的廠,就當作在大陸學習和實驗".就這樣, 王文洋才得以抓住了一個契機。南亞在廣州的石井建了一個小廠,那是臺塑第一次在大陸投資建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