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實驗室走出來的新商人
劉衛東如今的身份是商人,盡管他還經常回到實驗室里去研究一些化工廠送來的新材料,但更多的時間不得不開著車奔走于北京、天津和石家莊等地。用他的話說,現在這樣疲于奔命也是迫不得已。不能經常在實驗室里安安靜靜地做實驗,而是整天忙于開辟新市場和維護老客戶,對于他這個原本內向、且不善言辭的“研究型”人才來說實在是有些無奈,但牢騷發過之后,劉衛東還是要不免偷笑的,因為他的新型建材廠經營得越來越有聲色,業務擴展得也越來越快。從實驗室里的化工專業學生到工廠的下崗職工,再到擁有百萬資產的建材廠老板,劉衛東發現了自己在經商方面的潛質,也實現了一個從研究者到商人之間的角色轉換。
■從學生到工人
今年37歲的劉衛東曾經是天津一所高校化工專業的高材生,在那里他收獲了他喜愛的化學專業知識,收獲了大學生活,也收獲了愛情。大學畢業之后,劉衛東和妻子都被分配到了石家莊工作。劉衛東分到了化工廠,專業對口,工作還算比較理想。按照他最初的打算,結束了大學生活,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帶著自己的愛人平平淡淡地重復大多數人的平淡生活已經很讓他滿足了,但是生活往往不能讓人如愿以償。
工作不到5年,剛剛適應了從學生到工人身份轉變的劉衛東因企業不景氣下崗了。那是1998年,他才28歲。妻子所在企業效益也不好,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在一天一天長大,家里一切都要花錢。在生活的重壓下,劉衛東不得不先找了份銷售業務的差事。雖然工資很低,但可提成,所以劉衛東最初工作起來很投入。然而由于產品銷售不對路,劉衛東賣力地跑了半年多,最后一盤算,每月平均收入才600多元錢。現實的落差平生第一次讓他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后來,劉衛東一狠心,把家甩給了妻子,自己先后去了上海、北京、陜西等地打工,結果日子過得還是不理想。
■從打工者再到學生
2004年8月,劉衛東到長安區就業局培訓中心參加了創業培訓。培訓班上,他系統地學習了創辦企業必知的市場評估、組織生產、營銷策略等方面的知識。一邊參加培訓,一邊考慮著自己日后的創業計劃。課下,劉衛東到處查閱資料,一個一個進行市場考察。“我發現石膏塊作為新型建材,不但經濟實用,投資小、見效快,而且符合環保潮流,有廣闊的市場。”劉衛東回憶最初發現創業項目時說,“可是一想到投資辦廠我又有些猶豫不決。因為像我這樣的下崗職工,要籌措一定的資金進行創業,那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劉衛東把想法帶到了創業培訓的課堂上,老師和學員們一起幫他分析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市場效益,“他們說我的想法很現實,也很細致,鼓勵我好好干。”
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和鼓勵給了劉衛東很大的信心。不過投資辦廠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辦理手續、規避市場風險,如何選項材,如何進行人力資源的優化組合,對于剛從創業課堂上走出來的劉衛東來說都是陌生的東西。最終,在眾人的幫助下,劉衛東拿自己的積蓄和向親戚朋友借來的10萬元把屬于自己的新型建材廠辦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