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早五年出來創業就更好了。”甄榮輝說這話時隱隱有些遺憾,他創業是在37歲,當時他認為再不出來就沒機會了。被他認為晚了五年的這個創業機會仍然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功。
1999年公司成立時還只是一個簡單的求職招聘信息發布平臺,而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家集報紙、網站、獵頭、“網才”軟件、校園招聘方案、企業管理培訓于一體的全方位人力資源服務供應商。
北京時間2004年9月29日晚上10點58分,中國互聯網人才招聘服務網站51job前程無憂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隨著前程無憂的成功上市,又一個十億級的富翁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甄榮輝的成功走了一條“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和麥兜一樣,出身香港平民家庭的甄榮輝積極、現實、勤奮,同時充滿夢想。難怪很多媒體評價說,“甄榮輝的創富故事是可以被復制的”。
17歲,關于前途的第一次較量
甄榮輝生于1962年。當時的香港平均居住條件是11.3人住一個單元,他家的居住條件位于這個平均數的下邊。在一個100平方米的公寓里邊,一共合住著五戶人家,其中就有甄榮輝一家。而大廳里也架起了上下鋪租給了兩個單身漢。屈指算來,將近20個人“同居”一室。在這種高度擁擠狀況下,做飯要排隊、洗澡要排隊、上廁所也要排隊。這是家庭環境帶給甄榮輝的重要一課。
炎熱的夏天是最難過的,甄家的居室離洗手間最遠,甄榮輝想洗澡卻又不愿意像別人家那樣排隊。于是,他的方法就是事先將換洗的衣物準備好,每隔5分鐘巡視一下,一有機會就趕緊占上。甄榮輝總結那段日子時說:“做事情首先必須自己做好準備,機會來了才不會放過。”就在這樣的環境里,他從3歲到20歲,住了17年。
其實,從小培養起來的競爭意識對甄榮輝確實有幫助。從幼兒園開始,他就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也許是第一名當習慣了,到了中學甄榮輝反而“不務正業”了。先是參加了天文學會,后來又加盟了科學學會,還加入足球隊……反正什么感興趣就玩什么。
因為父母都忙于打工掙錢養家,沒有人顧及他的功課,那個時候的他每天回家把書包一扔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然后看到很晚就去睡覺,盡可能地睡,一天睡16個小時。“每天到睡覺的時候我也會自責:‘今天一天又什么活也沒干!明天一定不能這樣!’但是到了明天,依然還是看電視、睡覺,睡覺、看電視……”這樣懶的直接后果是,在1979年他中學會考時,全香港30多家預科學校,沒有一家愿意要他。如果不能念預科,不能念大學,對于他這樣一個毫無背景的平民家庭的孩子而言,前途無疑是渺茫的。
他第一次開始考慮前途問題,再苦再難一定要考上大學。最后,只有兩家愿意接收他———一家是因為剛剛開招預科班,希望充個數;另外的一家則是因為校址在一座荒涼的山上,沒人去。甄榮輝選擇了后者,人是需要過一些難關才會成長的。經過這一次的打擊,甄榮輝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仿佛變了一個人似的,開始知道發奮努力了。在大學預科的時候,甄榮輝排在第199名。在兩年后,他卻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
每天工作兩小時的銷售冠軍
甄榮輝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地鐵工程師。原因很簡單,讀大學的時候幾乎天天乘坐地鐵。他覺得能夠在地鐵里面工作還是挺有影響力的。可是,臨畢業前半年,學校招生辦邀請了IBM、香港電信等大公司的老總介紹求職的技巧。
其中,IBM香港公司總經理說,只要做得成功,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IBM的香港總監。這句話給了甄榮輝很深的印象,盡管香港總監的職位對于他來說還是個遠景,但畢竟看得見。“走工程師的路肯定是很穩定,走商業的路,就好像在滿布鯊魚的大海,游得快就會贏,否則會被吃掉。”相信自己會游得快,向往有更大的成功.
甄榮輝選擇了挑戰度高的商業工作,進入惠普的市場銷售部門,成為一名銷售工程師。
甄榮輝參加惠普香港公司校園招聘的時候,經過七八次面試,他終于迎來了總經理的親自面試。總經理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組晶體管,要求他畫出各個晶體管之間如何連接。甄榮輝一看,這組晶體管的連接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可是現在都“還”給老師了。怎么辦?經過一番琢磨,他實話實說:“我忘了。”心想,這下完了。沒想到,很快惠普就給他發來了錄用通知書。原來,總經理出題的目的,是考查應聘者遇到問題時是否誠信。
惠普的工作薪水不錯而且穩定,甄榮輝似乎天生具有銷售才干,三年后,他就成為公司的銷售冠軍。而到第四年,他每天只需工作不到兩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業績。于是他就去電影院看電影,一個星期看兩三場電影,看到后來電影都沒得看了,就跑到圖書館睡覺。
輕輕松松就能拿到30萬港元的年薪收入,而且作為銷售狀元,在惠普的發展前景光明,但是甄榮輝卻開始不滿足,覺得挑戰不夠大。甄榮輝決定去讀MBA。MBA畢業后的年薪將會在15萬美元以上,而且有機會成為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他最終選擇去歐洲念書,申請的是法國INSEAD商學院。“讀美國學校MBA需要兩年時間,而歐洲學校只需要一年時間。因此,去歐洲讀書不僅花錢少,而且還能早掙錢。”
當甄榮輝決定離開惠普時,他接受了平生第一次專訪,正是在那次訪問中,他第一次清晰表達了人生愿望。一份計算機周刊方面的雜志到惠普采訪銷售架構,他們問銷售冠軍甄榮輝的人生目標,他的回答是:“希望畢業20年以后成為一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那時,甄榮輝25歲。
“耍花槍”過了語言關
要去法國念書,必須會法語,可是甄榮輝當時沒有任何法語基礎,他又一次要挑戰自己的極限了。他花了三個月來突擊強化法語,但是在考試那天,甄榮輝依然沒有太多把握。不過,他發現法語考試主要是面試,由主考老師問幾個問題,時間大約為15至20分鐘。于是,他事先準備好20多分鐘的講演內容。當面試老師提出第一個問題后,他就一口氣地回答下去,一直回答了20分鐘,根本沒有給主考老師提問下一個問題的時間。結果,他就這樣通過了入學語言考試。
MBA畢業以后,甄榮輝決定要先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因為剛出來一年就回香港,沒有機會看看國外是怎么運作的,對我的簡歷可能也不是很有幫助。而選擇做咨詢,是因為它比較新鮮,可以接觸不同的事情,見識面廣。”最后,他選擇了貝恩國際策略顧問公司,先在其英國辦事處工作。
盡管他很喜歡這份工作,但貝恩卻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上班三天之后有一個項目匯報會,他參加了這個兩小時的會議,卻發現有70%的內容都聽不懂。連會議都聽不懂,還怎么開展工作?在這次會議上的受“辱”經歷給他以巨大的打擊,他明白自己還得要拼命努力,經過半年的磨合,他發現和其他英國同事相比,語言是自己的短處,而分析推理能力是自己的長處。
于是,甄榮輝把工作重點放到了項目調查方面,收集了大量數據進行調查分析,并從中找出許多從前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最初,他的工作是咨詢顧問,當他把事先經過大量調查分析后的資料提供給項目經理時,項目經理似乎驚呆了,因為很少有一個咨詢顧問工作像他那樣深入,慢慢地所有貝恩英國公司的經理們都點名要求甄榮輝加入他們的隊伍。在加入貝恩兩年多后,甄榮輝順利地從咨詢顧問升到經理。1991年他被派駐香港建立辦事處,業務發展迅速。很快,在他一手策劃下,貝恩又在北京開設了辦事處,他出任貝恩中國總裁。1994年,32歲的甄在加入貝恩四年半后,成為貝恩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以及最年輕的合伙人之一。
打工皇帝變身小老板
1998年,甄榮輝和他的創業伙伴成立了一家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在這一年,大陸的人才交流市場日趨活躍,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求職者個人,他們迫切需要一個更專業的、定位于白領青年的招聘渠道。
甄榮輝和《中國貿易報》合作,首先在北京推出了《中國貿易報前程招聘專版》。北京《前程招聘專版》的推出,獲得了很大成功,受到了企業以及求職者的普遍歡迎。受到北京市場的啟發與鼓舞,甄榮輝和他的創業團隊,開始在全國復制北京模式。
1999年,互聯網經濟正在全球興起,網絡給甄榮輝帶來了新的機遇。1999年1月,甄榮輝先在上海推出了career post.com網站,內容只能算是《前程招聘專版》的電子版,是一些企業招聘信息的集納。
1999年底,互聯網經濟開始膨脹,風險投資成了最熱門的話題。甄榮輝想借此良機把網站做大,決定引入風險投資。他為自己設計了一個美好的夢想:引入投資、上市、做成國際品牌,網站也因此易名為51job.com。無憂工作網的贏利模式十分符合中國國情,受到國外風險投資者的青睞,2000年2月,一筆金額為1400萬美元的投資進入甄榮輝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