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中的儒家精神:傳奇中的底蘊
張向寧的表現無疑是張揚的,他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17歲時,張向寧撰寫的一篇關于相對論的論文得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研究中心教授的贊揚,教授邀請他到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早已向往著能在物理學界大展身手的張向寧開始積極辦理出國手續。按照當時的規定,大學在校生只有辦理了退學后才能辦理出國。于是,張向寧辦好了退學手續。
但正在這個時候,張向寧的父親突發心肌梗塞,為了照顧好父母,讓哥哥安心讀書,他義不容辭地暫緩了出國的打算。他盡心盡力地去給父親聯系醫院,聯系國內最好的心血管方面的專家,在別人看來還是一個毛頭小子的他通過努力獲得了科室主任,甚至包括院長的支持,結果張父就被順利接收到了阜外醫院,而且運氣很好,恰好有兩個澳大利亞的大夫到中國來講學,就由他們為病情復雜,有生命危險的張父做了當時國內才剛剛引進的導管術,結果到現在已過去十幾年,張父的身體狀況一直穩定良好。每當張向寧看著生活愉快的父親,都會感覺到無比的幸福。
奇跡不僅發生在張向寧的生活中,也發生在他的事業上。自18歲出國留學擱淺,他就開始在職業上嶄露頭角。他從一個普通職員做起,先后在國際貿易、船運、旅游、招投標管理、設備開發生產、電腦展銷等行業各試身手,迅速積累了大量的運營經驗和對經營管理深刻認識。聰穎的天資加上主動的態度讓他不斷地鞏固著自身的內蘊、累積著成功的素養。21歲就為原來的老板掙了10萬美元,22歲創業,賺取了人生中第一個100萬,90年代初就已成為中國年少有為的青年企業家……
而更加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他能夠不斷拋棄過去的成功,探求未來的前景。在萬網獲得投資時,張向寧卻主動離開了舒適的生活,選擇再次創業。在二次創業建立天下互聯也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候,他又開始了“天使投資”的事業。
在“天下互聯”網站的首頁,這樣敲打著張向寧的致詞:“天下互聯意味著創新。創新意味著沒有被驗證。沒有被驗證意味著風險。有風險意味著有投資意識。有投資意識意味著需要投入。一個集體的投入意味著強大的戰斗力。我很榮幸,我是其中的一員,也仍被認為是合格的一員。在工作中,我們很少期望,而是確保能完成我們的目標。”他用一個演說者清晰的邏輯傳遞著自己堅守的信念,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威嚴俊朗的掌門人頭頂上那鑲鉆的花翎。
而在張向寧張揚的個性背后,我們看到的,有著另外一層不可名狀的底蘊。在父親病重的時候果斷舍棄,不正是遵循“百善孝為先”的儒家傳統么?堅持創新,不正是北師大“ 愛國進步、誠信質樸、求真創新、為人師表 ” 優良傳統的演繹么?倡導從自我做起,發揮企業家的領導力,推動社會進步,不正是“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的操守么?而“天下互聯”的名字,是否又隱喻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京師精神呢?
張向寧說,自己是北師大背景的企業家。曾經選擇進入北師學習,是一次跳躍,曾經離開這里,也是自己的跳躍。而跳起之時倏乎閃爍的身影,是否已刻滿歲月最珍貴的印記呢?
成功秘訣與心愿
張向寧是一個遠比外在的理性更加感性的人。利益是他經商的根本,卻是他做人交友的唾棄之物。他用摯愛的理想駕馭自己的內心,他用“偉大”來形容自己想要做的事業。
他預見著也踐行著,他隨時都在學習他所欠缺的,他隨時都準備盤點他所擁有的,他用一個光芒四射的姿態迎接著挑戰,因而自信,因而執著。
張向寧歸納自己的成功秘訣,其實就是兩點,一就是思維活躍,善于創新;二就是勤于行動,想到哪兒就勇于做到哪兒。他總是愿意思考那些大家都不愿意思考的問題,當別人覺得思考起來很辛苦的時候,他卻覺得其樂無窮。
張向寧也有自己的心愿,他希望中國有更多的成功企業和成功企業家。他擁有企業管理方面的特長,把自己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企業管理的認識,寫成一本關于管理方面的輕松易讀的書,是他希望盡快著手的一個愿望。
采訪后記:
與張向寧對話,是一個精致的旅程。他的每一次暢談、每一番感言,都張揚著一種年輕有為的銳氣,同時也彌散著成熟甘醇的氣息、一種敢為天下先的責任感。他生性是一個敏而好學者,又是一個充滿霸氣的勇者,更有一種兼濟天下的激情。北師大與張向寧的機緣雖短,卻贈給了他慷慨的往事,打通了他前行的隧路,曾子曾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常人看來,張向寧在商業上的成功,是憑借他的勇氣和智慧。但筆者竊以為,“以己為任”的仁,“行為世范”的師道尊嚴,才是成就這位連環創業家和投資人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