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針”產權之爭,助她成熟
留置針是華利公司的看家產品。
張蕾蕾的父親張商錢最初做過幾年的低壓電器生意,1983年改行開了一個經濟信息技術開發公司,做一種電腦藥物顯示儀的推銷。從1988年開始至今,公司研發的筆桿型、蝴蝶型、加藥口型和防逆流型四大系列的動靜脈留置針產品相繼獲得了國家專利證書。
然而,從2000年開始,華利公司陸續在市場和醫院里發現了上海、江蘇、廣東、河南等一些企業生產的帶蝴蝶翼型動靜脈留置針,遂向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尋求保護,要求侵權企業停止生產。華利公司在與江蘇、浙江、廣州等地的三家侵權企業訴訟中輕松勝訴。但與上海一家叫“金環”的企業,官司打了五年。
張家父女奔走浙江、上海等地專利局,申請責令“金環”立即停止侵權行為。而對方以德國貝朗醫療有限公司的產品樣本中的“理想的動靜脈留置針”已公開了該專利技術特征為由,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華利公司申請的該項專利無效。官司從上海、溫州、北京三地輾轉來回,最后到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一場“針”鋒相對的專利權之爭一時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
其間,“金環”曾提出庭外和解,并愿出50萬元象征性地給予賠償。“華利”沒有應允,他們為的就是要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另外,如果華利輸了官司,其他企業就會蜂擁而上,生產這種產品,給專利擁有者“華利”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直到2004年5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審查認為,沒有證據證明德國貝朗“蝴蝶翼的動靜脈留置針”的專利技術在國內公開使用,故決定維持華利公司的“動靜脈留置針”實用新型專利權有效。
這場“馬拉松”似的專利權之爭,終于畫上了句號。
所幸的是,國家已把自主創新作為一項重要發展戰略,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對自主創新的重視,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張蕾蕾感慨:希望國家大力保護自主創新企業,也給予類似我這樣的溫州第二代管理者創業的信心和希望!希望“留置針”引出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將不再是民營企業沉重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