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浙江報喜鳥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市公開上市交易。至此,報喜鳥集團徹底完成從家族企業向公眾公司的嬗變。
在董事長吳志澤看來,“企業上市,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上市后企業在管理、經營上將有改變,但企業發展的根本不會改變,否則便是舍本求末。
而在報喜鳥的飛躍背后,吳志澤曾對產權結構、制度建設以及品牌設計、產品研發與營銷網絡等實施了一系列革新舉措。
報喜鳥前傳:去家族化生存
報喜鳥的創業史,就是吳志澤的“自我革命”經歷。
1984年,吳志澤家族創立浙江納士制衣有限公司,到1996年,其總資產已達到2000余萬元,雖然效益不錯,但整個服裝行業已面臨供大于求的局面。吳志澤意識到,沒有品牌就無法發展,他決定舍棄家族模式,走向聯合經營。
1996年3月,納士公司與浙江報喜鳥制衣有限公司、浙江奧斯特制衣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了報喜鳥集團。這也是溫州第一個打破傳統家庭式經營模式、自愿聯合組建的服飾集團。
“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是溫州人的天性。那么,吳志澤是如何成功突破這一傳統習俗的?“我跟四位股東講,如果各自單干,資金不夠、技術不行,很難做大,最后連‘雞首’都沒得做。我們聯合起來,不做‘雞首’做‘龍頭’!”
在股權分散的同時,報喜鳥遠離了家族式管理,力圖建立適應發展需要的公司治理結構。如今,報喜鳥股份“50%以上的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系從外地引進”,“包括董事長、總經理在內的公司高管均為職業經理人”。
甚至,為了防止“夫人干政”,吳志澤要求5位股東夫人不僅不能加入報喜鳥,而且不能經商。并且,股東們的直系親屬也不能在公司主要崗位任職,不能與公司進行關聯交易。
在熟習了《論語》之后,吳志澤對“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秦伯》)推崇備至,試圖從民族文化心理層面找到報喜鳥品牌發展的力量之源。
興于詩,本指通過詩歌塑造權威和經典地位。吳志澤的理解是,在挑選合作者時,要看重對方的個人抱負與學習能力。
立于禮,本指通過禮儀規范實現一種倫理建構。吳志澤認為,要在企業內部建章立制,實現所有權、決策權與經營權的三權分立。
成于樂,指把詩與禮以音樂的形式傳播開去,達致道德教化的目的。吳志澤認為,企業如同樂隊,各部門要相互協調、和而不同,從而實現快速高效的均衡發展。
而在企業內部的諸多關系中,也存在類似于“詩、禮、樂”的三組關系。
一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矛盾關系。無論是“企業工作法”還是期權激勵、企業文化塑造,都試圖解決這一對立統一的矛盾,但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消除這對基本關系。
二是企業內部規章制度與企業文化塑造的關系。如何既能保證政令暢達,又能讓員工們從規則中發現價值與使命,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說:“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吳志澤認為,企業制度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與大哲之言類同。
三是員工與生產資料之間的關系。各種生產資料都是人的創造性活動的產物,要使人不至于成為機器的奴隸,規劃企業愿景是可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