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在美國150年:回顧華人在美創(chuàng)業(yè)之甘苦今昔
美國華人概況:為美國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
華裔屬于最早移民美國的族裔之一,華人大批移民美國的歷史至今橫跨了一個半世紀。這150年的歷史見證了華裔移民在新大陸頑強求生、艱辛創(chuàng)業(yè),尋求新生活的不懈努力。 生長在美國的第二代華裔作家張純?nèi)纾谒霭娴挠⑽?a href="http://www.fswenwen.com/newbook/" target="_blank">新書<<華裔在美國--一部敘事體歷史>& gt;中,以紀實體歷史的形式給我們細細講述了華裔在美創(chuàng)業(yè)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故事。以下摘編了張純?nèi)?a href="http://www.fswenwen.com/newbook/" target="_blank">新書中的一些精彩細節(jié),與讀者一起回顧華人在美創(chuàng)業(yè)之甘苦今昔。
1848年 -- 到“金山”去淘金
華裔移民歷史最早起于當加州發(fā)現(xiàn)了黃金,掀起淘金浪潮的1848年;最早的華裔移民來自廣東省,千百鄉(xiāng)村農(nóng)民借債或賣身,漂洋過海 到“金山”去淘金。金山指的就是美國加州。從歷史記載上看,1848年二月,也就是加州發(fā)現(xiàn)金礦消息傳出的第二個月,兩名中國男子及一名女子乘坐美國鷹號(American Eagle) 海輪,從廣州(Canton) 橫渡大洋抵達加州的三藩市,成為最早登陸并留居在“金山” 的華裔移民。隨后兩年,一波波的華人接踵而至,大部份人隨即轉(zhuǎn)往金礦Sutter’s Mill淘金去,少數(shù)留守城市的華人則聚集在三藩市當時的Dupont街及Sacramento街上,為淘金者逐漸形成后來的“唐人街” 。
1850年之前,在美國的華人不足50人。1851年,就有2716華人為追逐拾金夢抵達了舊金山,1852年抵達加州的華裔淘金者激增至兩萬多人。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因淘金失敗而從邊遠的礦區(qū)返回三藩市,留居在唐人街。三藩市因此被稱為 Dai Fou ,廣東話音“大埠”( 大城市) 。 1849年,第一家中餐館開在Jackson街。
古語有曰:民以食為天,這個最早的唐人街區(qū)內(nèi),最初的生意形態(tài)是服務(wù)華裔同胞的飯館。1849年12月10日的San Francisco Daily Alta California日報上就報導了一個盛大的場面,約有300多名華人聚集在三藩市的Jackson街上一家店名為Canton的中餐廳共享晚餐。能吃上一頓中餐大約是這些漂洋過海、遠離鄉(xiāng)土的淘金者略解鄉(xiāng)愁的唯一方式吧。喜歡吃中餐的不僅僅是華人。不久,許多白人淘金者也發(fā)現(xiàn)這種新奇的中國食物Chow Chows十分可口美味,這一發(fā)現(xiàn)鼓勵了更多華人去開中餐館來招待白人和其他淘金者。 1851年第一家華裔洗衣店開張除了開雜碎餐館之外,早期華裔又注意到另一個服務(wù)行業(yè) --代人洗衣。當時的白人都是雇請洗衣店來洗燙衣服。經(jīng)營洗衣店能賺錢不少,但是卻被認為是身份低下的職業(yè),大多白人都不肖于經(jīng)營。有的富裕的加州人干脆將衣服寄到香港去洗,一打襯衫的費用是十二美元,來回時間是四個月。夏威夷的洗衣館很快以每打襯衫八元把生意搶了過來。1851年,李華(譯音Wah Lee) 開起了舊金山第一間華人洗衣店,收費是五美金一打襯衫,而且高高懸掛起WASH’NG AND IRON’NG (洗衣燙衣) 的招牌招徠生意。
經(jīng)營各式東方禮品的華裔店鋪也逐漸散見街頭,向過路的淘金者兜售瓷器花瓶、玉器、玉器雕刻、中國像棋、中國國畫、中國茶具等。這些店面通常掛起閃爍的金字招牌,高懸紅燈籠、紅綢緞帶來吸引路人目光。 開洗衣店不通英文? --劃幾個圓圈圈收費。
為什么早期華裔移民偏好開洗衣店? 開洗衣店是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最快渠道,不需要開業(yè)資金-- 只要備有一塊搓衣板、洗衣肥皂和一個燙衣鐵斗;不需要特別技能 --只要有一雙勤快的雙手,就能開業(yè)。洗衣被視為低下的服務(wù)行業(yè),其他白人不肖經(jīng)營,而且有市場需求,所以華裔移民很快成為洗衣店行業(yè)的主力早期華裔移民都是單身男性,開洗衣店,連住房都解決了,就住在洗衣店后背的一個角落。日夜連續(xù)十多個小時洗衣、燙衣,以勤奮的體力勞作換來的收入遠遠高于在筑鐵路或在農(nóng)場做農(nóng)工。開洗衣店的華裔有許多是沒有文化的,更不諳英文。要如何向顧客收取洗衣費呢? 沒問題,他們準備好幾張紙,在每張紙上劃出與銀幣大小相當?shù)膱A圈圈,大圓圈是half dollar 50¢ ,中圓圈是25¢ ,小圓圈是10¢。每次收費時,就將大圈、小圈的示意圖遞給客人看,客人按圈圈的大小及圈圈的個數(shù)來付錢。
1853年 -- 都板街店租每月五百元
1853年,由華裔開辦的小商店已占據(jù)了舊金山的大半條都板街 (Dupont Street,大約是現(xiàn)在的Grant Street) ,這是市區(qū)內(nèi)最佳的零售地段。這些店面都屬于白人,租給白人店家,租金約每月$200,但租給華裔店主,則收高價租金$500。(編者按,1856年一位中等收入的白人月薪不足$50,按此折算,每月$500的租金應(yīng)該相當于目前的$40,000) 。因此許多白人都爭相將店面出租給華人謀求高利。
1856年第一本中文商號索引發(fā)行
1856年出版的一本書名為Oriental的中文商號索引,也許是美國最早的中文黃頁簿,列出了33家貨品商店,15名藥劑師, 5間中藥店,5家餐廳,5家理發(fā)店,5家肉鋪,3家提供長期食宿的旅店(boarding homes) ,3間木材坊,3家裁縫店,2家打鐵匠店,2家烤面包店,一木雕店(carver),一家篆印雕刻店,一個翻譯官,以及一個代理美國貨的經(jīng)紀人。
美國的第一種外語報紙是中文報紙
當年來到舊金山的華人大多數(shù)是不識字的鄉(xiāng)民,少數(shù)有文化者很快學會了英文,于是經(jīng)營文書服務(wù),為同胞代書家信及為商家作翻譯。雖然遠離中華鄉(xiāng)土,但崇尚文化的華裔迫不及待地辦起自己的報紙。最早的一份中文報是1854年在舊金山出版的Gold Hills News (<<金山新聞>>) ,兩年之后,在Sacramento的唐人街(當時華裔稱之為 “二埠” , 即 “第二唐人街”) 又多了一份中文報紙Chinese News (華文報) ,此時距離第一批華人抵達舊金山的1848年僅有六年時間。與美國其他早期移民族裔如德裔、法裔相比,華裔對自身文字的重視令美國史學家都驚嘆。中文報紙因此也是美國社會的第一種外語報紙。
十萬華裔勞工筑鐵路
1865年,華裔移民的人數(shù)已增長到五萬人(50,000) ,90%是青年男子。這些人來到 “金山” 已不是去淘金,而是去了修鐵路。當時承包修筑鐵路工程的Central Pacific公司最早主張雇用中國勞工,因為他們勤快、順從、吃苦耐勞、工資低。最初雇用50名中國人,很快雇用更多當?shù)厝A裔勞工,隨后更是不斷從中國廣東直接征召華裔勞工來美,前后有10萬華裔勞工參與了修筑美國鐵路。
華人修筑鐵路的進度還是最快的,在1869年四月曾舉行過一次筑路的速度測試,8名愛爾蘭人與8名華人勞工聯(lián)合操作,12小時45分鐘內(nèi)鋪完了超出10英哩長的鐵軌道。而白人勞工每天鋪路進度只有一英哩。當時華裔勞工自帶帳篷,住、吃都在工地,每天苦干12小時以上,每月每人只能領(lǐng)到工薪$30美元。白人勞工每月工薪約為$50美元。因此雇用華人勞工的承包商賺了大錢。而美國勞工階層卻認為中國人是競爭對象,搶了他們的飯碗。這也是其后1870-1880年代引發(fā)了美國的排華浪潮的主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