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十九世紀早期,中藥師因為無執照行醫而被罰款或抓進監獄的例子屢見不鮮。Tom Leung被送進監獄不下壹佰次,他早就習以為常了,認為入獄是他經營中藥店的生意成本。坐牢甚至被排上了他的日程表。他還教會了秘書如何在警察到來之際立即向銀行借到保釋金。被俘事實上帶給了他意想不到的收獲:免費為他做了廣告。就連他的太太都說:“他給抓進去的次數越多,他就越出名。”
顧客以木棍指點購物,華裔開雜貨店溝通有法華裔創業最成功的領域還包括零售業。華裔開設的雜貨店(grocery stores) 、日用百貨店(department store) 不僅限于唐人街內,更遍布加州各城市的白人社區,以及后來延伸進入美國中部、南部各州。
美國內戰結束后,華人在南部經營起日用雜貨店,服務對象基本是初獲自由的黑人奴隸。這些黑人不樂于到白人經營的商店購物,而情愿光顧華裔開設的雜貨店,以避免遭歧視。由于語言不通,華裔店主就在店面擺放十數條棍桿,專供顧客用來指點想買的貨品。對每種貨品,店主都留下一個樣品,訂貨時拿給供貨商看。華裔雜貨店主一家通常住在店面后邊的貨倉內,將三、四張長條板凳拼在一起就是張床。
華裔雜貨連鎖店主榮登時代雜志
1920年,最著名的華裔百貨店老板是Joe Shoong ,他1903在加州開了一小小的雜貨店,不斷擴張成為全美國的一元平價百貨市場(Dollar Stores), 至1920年,Joe Soong已在全美擁有50多家連鎖分店,面對的顧客都是主流社會的白人,而且絕大部份的雇員也是白人。Joe Soong成為當時加州排名第二的大富翁,并獲當年<<時代雜志>>(Time magazine) 評為 “最富有的著名華裔商人”。
二戰時期 美國華裔踴躍入伍效忠二戰是美籍華人們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由于美中兩國在戰爭中有著共同的敵人,所以美國華裔在戰爭中的努力使中美兩方同時受益。當時在美的華裔男性紛紛踴躍報名入伍,為美國而戰。華裔新聞工作者Charlie Leong說:“于我們這一代的男性來說,二戰是我們那時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們終于可以在美國社會中大顯身手了。” 戰爭使華裔走出了唐人街的貧民窟,穿上軍裝,效忠美國,獲得美國人的認同。
1960-1980年代,臺灣留美學生人才輩出來自臺灣的華裔僅在移民后的第二代就使他們的事業達到了頂峰。在一九七六年,MIT 的丁肇中教授(Sam Chao Chung Ting);由于發現J/Psi 分子中含有新型的夸克和它的對抗分子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八十年代的時候,另外兩位來自臺灣的杰出華裔科學家,楊振寧(Chen Ning Yang)教授與李遠哲(Yuan Tseh Lee) 教授,憑在分子放射碰撞方面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原伯克萊加州大學校長田長霖的聲望更高,他是第一代移民、來自臺灣的留學生,成為全美著名高等學府的校長之成功故事,是華人社區津津樂道的典范故事。
當代華人學者、企業家 -- 美國高科技領域的佼佼者
作為臺灣移民的后裔,張純如在書中指出臺灣移民對學術方面的孜孜不倦和精益求精也幫助美國實現了它的工業高科技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曾一度稱霸電腦軟體業的Lotus軟體發明人王安,就是來自臺灣的移民企業家。1951年王安以$600美元創建王安公司(Wang Laboratories) , 1967年王安公司上市,創下當時美國股市史無前例的公司發售初始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最高交易記錄,令王安一夕之間成為身價億萬。只可惜八十年代后,王安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倒閉。
另一位華裔高科技創業先驅是矽谷長青樹企業家來自臺灣的第一代移民李信麟 (Sen Lin Lee) 。當年才卅五歲的李信麟創辦了第一家公司魔鬼系統(Diablo Systems),他研制出了第一臺輪式打印機并投入大量生產。一九七二年,施樂公司急于尋找一種能和IBM的球型打印機競爭的打印機,于是,他們花兩千八百萬美金買下了Diablo。李信麟因此創造了早期的矽谷神話。
之后,他與別人合伙成立了奎茂(Qume )有限公司,專門生產計算機的外圍設備,發明了雛菊印表機讓競爭對手IBM為之喪膽。在一九七八年, ITT 投資了一億四千六百萬美金買下了Qume公司。李被提升為Qume公司的總裁,并擔任ITT的副總裁和商業信息管理系統的主席。不僅如此,早在一九七八年,李信麟就設計出了IBM相容個人電腦,還是小型雷射印表機的發明人。一九八九年,奎茂的英文名字Qume還成為矽谷的一條路名,與之交叉的道路則是‘Fortune(財富)’。在事業方面,他擁有國際電訊公司(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百分之七十的股權,該公司每年營業額高達一億五千萬元,其中關系企業Cortelco制造的電話數量,占全美第一。
二十世紀末網絡新經濟,華人精英風云顯赫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網絡新經濟時代,從最早的香港移民David Lam創辦Lam Research公司、王嘉廉(Charles Wang) 創辦CA (Computer Association) ,到近期的陳丕宏的宏道公司(Broad Vision) ,進而到楊致遠創辦雅虎(Yahoo.com) 成為網絡經濟的標志,這一串串華裔在科技界的傳奇故事就更為讀者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