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齡人開始在家享受天倫之樂時,56歲的胡永根借來500元,騎自行車走街串巷收廢品,開始創業之路。憑借過人的膽識和超凡的眼光,他在17年的時間里創造出上億財富,成為西部金屬回收業巨頭。
作為成都市新津縣華聲金屬材料貿易有限公司創始人,胡永根的年營業額已經達到10億元。回首創業之路,胡永根說:“最困難的時候,過年只買得起兩斤豬皮。”
胡永根的華聲金屬貿易有限公司地處新津縣城的黃金地段,周邊有不少高檔樓盤正在修建。去年,有房地產商看中了胡永根公司所在地皮以及他在新津縣花橋鎮購買的40畝土地,出價共計兩千萬元。很多人看到個難免心動,胡永根卻毫不猶豫拒絕了對方。其實,只要走進胡永根的公司,就可以找到他拒絕的理由:一間不足100平方米的廠房,里面所堆放的金屬廢品價值竟高達800萬元。“生意最好時,我一天的純利潤是20萬元,”胡永根說,去年,華聲的營業額達到了10億元,,他正準備投身房地產行業。
56歲進縣城拾破爛
胡永根56歲之前可謂是一貧如洗。1936年,胡永根出生于新津縣一個貧困家庭,1958年從成都空軍技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工廠做工人。“做生意的念頭在我腦袋里是根深蒂固的。”胡永根說,當時雖然在工廠上班,但心里“很不安分”,總想找點買賣貼補家用。由于歷史的原因,胡永根的生意夢并沒有實現,而是回到了新津農村務農。
“全家一年收入還不到100元,最困難的時候,過年只買得起兩斤豬皮。”胡永根說,1989年,女兒已經10多歲了,他窮得連雙鞋也買不起,女兒只能光著腳上學。“不能再靠種田為生了。”已經56歲的胡永根決心到縣城拾破爛賣。
1990年,在縣城呆了近一年的胡永根,從拾破爛中看到了廢品回收的商機。“如果能用很低的價錢從居民手中購買廢品,轉手賣出肯定賺錢。”于是,胡永根向朋友借了500元作為本錢,買了一輛自行車,再在車后架了兩個大竹筐開始走街串巷收購廢品。
胡永根回憶當時自己每天只能睡三個多小時,每天很早就要出門收廢品,晚上回家把貨物堆好,一般要忙到凌晨才能睡,凌晨3點又要起床對廢品進行分類、裝車。“當時做的都是轉手生意,利潤很薄,很艱辛。”
由于當時新津只有三四個人上門收購廢品,半年后,胡永根的生意開始擴大。1991年初,胡永根在新津縣五陽西路三號橋附近以一年5000元的價格租下三間簡易平房,取名“華聲商行”,開始定點收購廢品。
刨出萬元被沒收得精光
定點收購后,不用每天外出的胡永根有了更多時間琢磨廢品生意:一斤廢金屬收價4.5元,轉手可以賣6元多,而舊書的利潤很保這一比較,胡永根看到了廢金屬收購的巨大利潤,他將生意的重心放到了廢金屬收購上。“銅、鋁、廢鐵都收。”胡永根說,當時他的主要工作是將收購的金屬廢品分類。由于很多人賣的廢金屬是老化的電線、電表等,要把銅等金屬取出來,就必須把外面包裹的膠皮剝掉。這樣刨下來,胡永根的手根本就看不到原來皮膚的顏色,衣服也是粘滿污垢,“開心的是每個月可以多賺點錢。”
胡永根的廢金屬生意并不是一凡風順,1992年的幾次打擊幾乎讓他放棄生意。“最怕買到賊貨。”胡永根說,由于當時廢舊金屬回收屬于特殊行業,利潤可觀卻存在一定風險。有一次,胡永根購買了縣電力公司處理的廢舊電線,因為電線是一截一截的,看上去很像人為割斷的,結果被公安機關認為其物品來路不明,將其沒收,胡永根因此損失了幾千元。
事隔不久,胡永根又被沒收了幾次貨物,“前后損失近萬元。”而這是他做生意以來的全部資產。“起早貪黑地干,結果什么也沒得到。”胡永根想到放棄,妻子也看到了他的困惑,“有個事情做,總有點收入。”妻子的勸慰讓他看清現實:一旦放棄,全家又將陷入困境。胡永根只好繼續在廢品市場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