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報(記者薛童)10月23日,臺塑創始人王永慶入殮儀式舉行完畢,他和世人的距離又遠了一步。但臺塑集團公關組組長闕清賢先生說,王永慶給臺塑員工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追求勤勞樸實跟工作合理化的精神”。
其中的“合理化”往往被認為是管理理念,但在經濟陷入衰退危局的當下,王永慶關于“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可能也是企業再投資與展開擴建計劃的時候”的表述和行動,也許是投資者重新認識其“合理化”理念的關鍵節點。
前不久,越南遭遇通脹寒冬,眾外資紛紛逃離,王永慶卻一擲81億美元,在越南投資建設全東南亞最大的鋼鐵廠,為越南帶來史上最大單筆外資投資。而這只是王永慶92歲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逆勢而為。
逆勢而為的甜頭
王永慶早在創業初期就嘗到了逆勢而為的“合理化”甜頭。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做米和木材生意的王永慶發現鄉下每戶人家養的雞、鴨、鵝,因糧食短缺沒有足夠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沒人愿意收購。他同時也注意到農民在收割高麗菜后,都將菜根、粗葉留在田地,任其腐爛,王永慶就試著結合菜根和粗葉,加上碾米廠買來的碎米和稻殼,混在一起做飼料喂鵝,結果養出肥肥的大白鵝。于是王永慶大量向農戶收購瘦鵝,集中飼養兩個月后,等成了有七八斤重的肥鵝再出售,結果發了一筆小財。
飼養瘦鵝的經歷給王永慶帶來了兩點重要啟示:第一,他認為企業經營在不順利時,要像瘦鵝一樣能忍饑挨餓,只要企業垮不掉,一旦行業景氣到來,企業就會像瘦鵝一樣,迅速地成長壯大起來。第二,他說鵝之所以瘦的原因不在鵝本身,而在于農戶的飼養方法不當。企業經營也是如此。
這就是王永慶著名的“瘦鵝理論”。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因稻米生意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約,王永慶被迫放棄老本行。當時有近1000萬存款的王永慶在向臺灣“工委會”打聽有什么工業項目可以投資時,被告知可以興辦美國援助的聚氯乙烯(PVC)項目。當時,由于有來自日本企業的激烈競爭,許多臺灣化工企業家都不愿意投資該項目。但王永慶就像是“一只久經饑餓的瘦鵝看到食物一樣,迫不及待地將之一口吞下。”
就這樣,完全不懂化工的王永慶在1954年從制造PVC粉開始進入石化業,一步一步建成龐大石化王國。2007年,臺塑集團總產值5000億元人民幣,占到臺灣GNP的14%。
王永慶進入石化業可能是偶然,但是真正成就石化帝國絕非偶然。
臺塑初期,產品大量積壓滯銷,有時“一個月才賣出去了1噸聚氯乙烯”,但王永慶決定進行第二次擴產。因為他很快發現了塑膠產品的未來價值:“PVC管埋于地下幾乎是永久的,可替代傳統的鋼、鐵、鋁等五金材料,堪稱價廉物美。”
王永慶認為擴產能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增加產量以攤薄成本,二是向下游二、三次加工業拓展以消化中游原料。就這樣,臺灣的PVC二、三產業在臺塑的帶動下發展了起來。而此時,王永慶看到自己的三次加工廠在和其他廠競爭的時候,毅然關掉了自己的三次加工廠,集中精力做好中游原料的生產和銷售。這一決策使臺灣的三次加工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也使得臺塑企業的根基漸趨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