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臺塑帝國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美國的經濟陷入低潮,其石化產業普遍不景氣,關閉、停產的化工廠比比皆是。此時,王永慶卻果斷出擊,正式啟動了投資美國的計劃。
當時的另一個背景是,臺灣經濟在經歷了一輪高速發展后給企業經營帶來了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困難。于是,王永慶毅然決定趁美國工業在遭受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打擊之下尚未復蘇之際,趁虛而入。
王永慶認為,赴美國投資,首先是土地便宜,其次是美國的石油儲備足可以滿足臺塑的原料要求。他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實施投資擴張戰略,至少建廠的成本比較低,并且也可跟上經濟形勢的變化節奏。按興建一座現代化工廠約需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計算,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建廠,那么等建成后,市場又在復蘇之中,正好趕上好的時機。
事實上,王永慶早在1973年的石油危機之后就決定到美國設廠,但這一計劃一直推遲到1978年才付諸實施,除了要進行必要的研究和準備工作外,同時也是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機會。
他的大膽兼并和收購行為使美國工商界大為震驚,有媒體評論:“王永慶表現出的完全是一種‘狩獵式’的投資行為。”
在完成了一系列投資和并購后,1983年初,王永慶迎來了預期的景氣年份,美國經濟開始復蘇。臺塑在美國的幾家工廠以此次經濟復蘇為契機,開始蓬勃發展。
王永慶除了在美國投資之外,更看好中國大陸的投資機會。1990年代中期,他第二次到大陸的時候即投資30億美元建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當時大陸有關領導認為未來電力將會過剩,并不看好這一投資,但后來,電廠建成投產之時、也正是大陸面臨缺電的開始。
3個月前,王永慶還曾趕到廈門,為其投資的廈門長庚醫院剪彩。據悉,王永慶的臺塑集團在大陸的投資累計已經超過100億美元,建立了以石化原料加工為主的30多家企業與大型發電廠,并且構建新的石化、汽車、鋼鐵、物流、醫療等重要產業,這些項目遍布廣州、廈門、重慶、南通、昆山、寧波等地。
這是他1989年提出70億美元規模“海滄計劃”卻被臺灣方面阻撓而擱淺之后10多年間,仍然百折不回的碩果。他的宏圖是建立一個橫跨太平洋的石化帝國,因此需要在中國臺灣、美國和中國大陸三地間建立一個緊密的上、中、下游石化物流生產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