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萌芽,眼看著別人的三層樓一幢幢拔地而起,望著自家兩間破平房,27歲的阮小明心里很不平靜,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當時臺州已經有不少縫紉機廠以及一些配套小作坊,阮小明決定棄農經商。家里人強烈反對,向來樸實的妻子阮春飛站了出來:“想到就去做吧,萬一破產我們一起還,大不了再去廣州補鞋。”
嫁給阮小明之前,阮春飛跟著親戚在廣州街上補鞋,她出身雖然貧苦,眼光卻不短淺,知道要改變生活,靠眼前那幾畝地是不行的。在她的支持下,阮小明義無返顧地踏上了創業路。
創業總是艱辛的,但有了家人的支持和信任,很多困難回想起來也是開心的。阮小明夫妻倆借了2000元,買了臺機器開始生產土縫紉機,白天跟師傅學技術,晚上一起把買來的舊縫紉機零件標上號,一個個拆下來再裝回去,碰到問題白天再問師傅。
產品做出來了,銷售卻是大問題,阮小明就想去西北。從來沒出過遠門,臨行前,妻子把他穿的舊軍裝拍拍直:“家里不用擔心,由我照顧。”回想起來,每次臨行前妻子的這句話總讓阮小明感覺踏實。“沒有后顧之憂,前面再難我也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