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談論房地產(chǎn)風云幾乎不可能不談到SOHO中國公司的潘石屹,他開發(fā)的樓盤占據(jù)了北京CBD地區(qū)將近一半的銷售額,他永遠不變的招牌形象不間斷地出現(xiàn)在各種論壇、媒體、戶外廣告上。9月1日,是潘石屹創(chuàng)辦SOHO中國10周年的日子,他向記者來了一次“憶苦思甜”,談起“走紅”之前的那段艱辛淘金路。
在清水:小潘拉糧等人幫忙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肅天水農(nóng)村,小時候父親是“右派”,母親常年臥病在床。命運的第一次轉變出現(xiàn)在1977年,這年秋天,父親平反了,一家人從農(nóng)村戶口變成城鎮(zhèn)戶口,搬往清水縣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須將家里所有的糧食拉到縣城糧站交公,換成甘肅省糧票,這個任務落到了長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糧食,一輛平板車,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幾,對當年14歲的“小潘”來說,這趟送糧路的艱辛不言而喻,“兩個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邊等人幫忙。”
不久,潘石屹轉學到縣城高中,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從農(nóng)村到縣城,感覺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認為,這是他人生的開始。一年后,潘接到來自省城蘭州一所中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在蘭州:自我介紹引來哄堂大笑
由于通訊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錄取通知書,當他一個人踉踉蹌蹌來到蘭州的時候,學校已經(jīng)開學一個多月了。站在教學樓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應該找誰報到。
“趕了10多個小時的火車,太累了,坐在樓梯口一會兒就睡著了,”潘石屹回憶說,中午時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過來。“你是我們班的,跟我來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師。
金老師將這個遲到的學生帶到了教室,介紹給同學們認識。“我忘記當時自己說了一句什么話,印象很深的是我剛一開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測,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關,直到今天,他的西北鄉(xiāng)音依然無改。
“那時候,整天都是低頭走路的,從來不看天,到畢業(yè)了也不知道學校教學樓究竟有多高,不像現(xiàn)在,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樓。”潘說,那是一段埋頭讀書的日子。
兩年后,在全年級600個學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學院,三年大專畢業(yè)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jīng)濟改革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