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必須吃苦,但多動腦筋才能將生意做大,徐桂芬開始思考有什么商機可以將生意擴大。徐桂芬在食品公司呆了多年,對食品市場非常熟悉,于是她從南昌市的菜市場入手做了一番調查。
“我發現,不少菜市場內都有鹵菜店,買鹵菜的人也較多,但偌大的南昌市竟沒有一家本地人開的鹵菜店。”徐桂芬說,“當時南昌的鹵菜生意主要由溫州人和潮州人壟斷。溫州人加工制作的鹵菜品種比較豐富,但美中不足的是較清淡而潮州人的鹵菜大多是一些海產品和鹵鵝,品種顯得單一。我想,如果集這兩家之長,去兩家之短,制做適合南昌人口味的鹵菜食品肯定受歡迎。”
醬鴨“生”金蛋
1993年2月,徐桂芬在繩金塔附近創辦了南昌煌上煌烤禽社,烤禽社面積不過二三十平方米,員工也只有兩三人。“烤禽社剛開業時,由于資金雹店面孝人員少,我既當經理又當員工,推著三輪車進貨、在店里銷售熟食,什么臟活累活都做過。”徐桂芬回憶說。
徐桂芬做的鹵菜口味符合南昌人嗜辣的習慣,因此在開張的近半年時間里烤禽社生意一直不錯。那時南昌的鹵菜店已有很多家,相互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在煌上煌烤禽社附近就開了好幾家鹵菜店。徐桂芬意識到,自己的店應該推出獨家的拳頭產品才能吸引更多的顧客,才能在競爭中取勝。1993年夏,徐桂芬遠赴浙江、廣東等地,登門求教技術精湛的鹵菜師傅和技術名家,請他們傳授配料秘方和烹調技法。回到南昌后,她作出一個選擇———把醬鴨作為煌上煌烤禽社的主打產品。
讓徐桂芬始料不及的是,這只小小的醬鴨竟最終讓“煌上煌”坐上了南昌乃至江西熟食品牌的“頭把交椅”,成就了煌上煌烤禽社的成功。
談起醬鴨的歷史,徐桂芬勁頭十足。“不要以為一只醬鴨很容易制作,當年我為做出這只醬鴨,進行了數百次實驗。”徐桂芬說,“一只醬鴨要加入30多種中藥,經過幾十道工序、約20個小時才能制成。”
“在醬鴨做出來后,我把1000多斤醬鴨切成小塊,分放在10幾個大臉盆中,在南昌的鬧市區和一些大街小巷分送給過往行人,讓他們免費品嘗,并要他們提意見,根據反饋的情況,我再改進醬鴨的口味。”通過不斷改進,徐桂芬調制出了具有獨特風味的煌上煌醬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