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明星爭先加入新加坡國籍的時候,重慶妹兒熊英卻放棄了國外優越的高層管理工作,結束多年海外漂泊生活,帶著全家回國創業。懷揣突破國內傳統的教育方式的決心,她引資千萬元在重慶辦起了“洋學堂”。
放棄國外優越生活欲回鄉創業
熊英是較早一批留洋的人士之一,在英國上完大學后,她轉而到新加坡攻讀碩士學位。新加坡一家著名的集團公司相中了這匹“千里馬”,聘用了她。憑著自己的優秀才干,熊英也在這家公司如魚得水,步步高升。“豐厚的收入,舒適的辦公環境,朋友說我是過著真正金領生活。”熊英說,但她還是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回鄉創業的念頭,從來未曾消失過。
一次偶然的機會,熊英聽到朋友說起,目前國內的“洋學堂”很吃香。新加坡的教育不僅享譽全球華人世界,在西方社會也備受推崇。熊英想到了國外較為普及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和國內傳統教育相比,蒙特梭利教育有很多的不同。在蒙特梭利教育環境里,老師給孩子的課程都是根據每個孩子自己學習的進度和需求來量身定做的,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孩子為中心”的教學環境。“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提高早教水平,應該會受到國人的青睞。”
國內家長并不理解
幼兒教育的重要
熊英的丈夫是一名新加坡人,想法并不如她那么樂觀:“你對國內市場并不了解,光是聽說怎么成呢?弄不好,你這邊的工作也可能丟。”熊英很堅持,隨后請了長假,聽取了丈夫的意見,回國進行全面考察。
但事情并非一帆風順。和國外相比,國內的早期教育學校,孩子一般都在社區里的幼兒園。一些家長認為,幼兒園就是送孩子玩的地方,讓老師代管的地方,并不知道如何去開發孩子的智力,依照孩子的個性去引導其發展。家長的這種想法,讓熊英有點想打退堂鼓。而當她和同行聊天后,更加深了這樣的感覺。
“在北京、上海,引入歐美式教育方式的也不少,但有的有些變味。”熊英說,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將碗里的豆子,用勺子舀到另外一個碗里。一些老師只要求孩子簡單完成這個動作,而沒有強調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怎么舀才能更穩,舀得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