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做起:
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歲的郭臺銘和幾個朋友在臺灣建立一家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訂單。
鴻海成立不久,馬上遭遇經濟危機,原材料價格上漲,經營十分困難。合伙的朋友決定放棄,但是郭臺銘不肯,就借錢盤下了這家公司。
這就是富士康帝國的開始,郭臺銘的第一份生意主要從事電視機相關零件的制造。
剛剛起步,郭臺銘就受困于技術難關:工廠技術度依賴模具師傅。
郭臺銘拿著剛剛累積了幾十萬的資金,就開始盤算是否要投資模具工廠。
在當時,臺灣經濟大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其他不少企業家趁著臺灣經濟起飛,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積原料,都在等價格好時大賺一筆。
和所有累積了第一筆不多資金的企業家一樣,這一筆資金到底是去賺快錢還是去做實業?
但是郭臺銘放棄了后來漲了數倍的土地買賣機會,選擇投資建廠,引進新設備,和信賴的員工摸索生產工藝和流程。這個過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創業的前幾年,郭臺銘都在問自己:“我的決定是正確的嗎?”
靠著第一批模具機器和和技術積累,鴻海開始和臺灣前十大制造商有了業務往來,開拓了第一批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