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郭臺銘省吃儉用,累積下來的又一批資本金不斷被投入到購買更精良的設備上。1984年,鴻海從美國引入高級設備,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僅如此,隨后的幾年,相繼從瑞士引進高級設備,聘請日籍顧問,又引進日本的精密機械技術。公司人員不到千人,郭臺銘就慷慨地大筆資金送員工到海外學習。
鴻海前十年的創業,完全依靠鴻海“有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
和廣大的國內中小企業一樣,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無法拿到銀行的信貸,僅僅依靠著小額資本不斷推動企業發展。
學習力:大變中找先機
除了吃苦耐勞精神和強大的專注力,郭臺銘還有極強的學習能力,通過實踐又變為對行業趨勢的判斷能力。
在管理工廠的同時,郭臺銘和所有重要的客戶交朋友,了解這些人的想法,掌握一線廠商全球IT行業的沿革趨勢,甚至,他還深入了解客戶公司管理。
1983年,鴻海就利用日本的進口設備,開發完成第一批連接器,正式進入PC領域,鴻海進入每年20%成長的穩定期。
再過五年,鴻海已經成長為一家擁有1000名員工、2.5億元收入的企業。
郭臺銘沒有放慢腳步,他觀察到大陸的投資機會,開始大舉進軍,利用深圳的土地、人力資源,設下鴻海日后發展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