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沒有領帶,襯衣袖子擼到肘部,褲子已經沒有褲縫,皮鞋也不閃亮,背后的玻璃板上寫滿了各種圖標和指標。圓潤的臉線條柔和,很有喜感,除了頭上的白發,他和房間外的程序員們也實在沒什么分別。
“我們的資訊確實還需要改進。”他把筆記本電腦轉過來,似乎沒有注意到之前的片刻沉靜,指著屏幕說,“其實迅雷7已經不再有彈窗廣告,我們的資訊欄目也已經開放平臺與鳳凰網合作。”
幾分鐘前,我以一個用戶的身份向他抱怨迅雷的彈窗內容,他聽到之后立刻打開電腦里的迅雷彈窗琢磨起來。
似乎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都會有這樣的反彈,當別人提到自己產品問題時,他們的反應直接而激烈:在高速公路上,丁磊會喊停司機,只為展示3G網絡下的網易;雷軍不管手里的手機是否是自己的,直接悍然升級UCWEB;周鴻祎會馬上喊產品經理解決記者的疑問……
鄒勝龍和他們一樣,都是從一行行代碼開始寫起的創業者。“在中國互聯網公司里,廣東的公司產品都做得比較好,比如騰訊、網易和我們。北京的公司都善于走媒體方向,比如新浪、優酷。江浙滬的公司喜歡走服務路線,比如阿里、盛大。”這是他的總結。之前,對郵箱技術信心爆棚的丁磊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
2002年,鄒勝龍從美國回到深圳,和杜克大學研究生同學程浩一起創業。
鄒勝龍和程浩的心氣很足,給公司起名“三代”,意思是說作為海歸創業者,張朝陽算是第一代,李彥宏是第二代,我們這年份回來,該算第三代了吧。
還有一層是他們的技術——三代分布式計算技術:通過算法給互聯網上所有的電腦編號,實現電腦間的定向尋址,提高尋址速度,進而提升分布式計算的效率。這是鄒勝龍和程浩的核武器。
他們最初的方向是做分布式電子郵件系統,看起來這是一個很大的生意,郵箱是互聯網上每個人都離不開的應用,而當時中國互聯網眾多企業都在以大容量郵箱為吸引用戶的武器。他們的技術聽起來相當先進和配套:利用互聯網分布性空間來存儲郵件,結果是整個互聯網最后都可能變成你的服務器。
中國的現實給他們上了一課:郵箱在中國是個普遍免費的業務,互聯網公司似乎沒興趣為此買單,鄒明白,該轉型了。
鄒勝龍在一次沐浴后想到可以做下載,因為這套系統的原理完全可以應用在下載上。說干就干,他們開始進軍下載,在深圳留學生創業園弄了個房間,帶著幾個程序員白天寫程序,晚上睡在防潮墊上。
他們的產品取名迅雷,這來自中國的成語“迅雷不及掩耳”,主打功能就是一個字“快”。
現在回想起來,鄒勝龍說那時候還真是有點無知者無畏的架勢,當時的下載市場,已經有一個占據80%市場份額的軟件——網際快車。
“如果換到今天,讓我進入一個別人都占了八成的市場,說什么我也不敢。”但當年鄒勝龍就干了,他用以挑戰的工具是“即用多媒體索引技術加速下載”(P2SP)技術。鄒于1999年為P2SP申請了專利保護,2003年成功注冊為全球專利。
這項技術簡單說就是:當用戶用迅雷下載時,可以從其他服務器或者PC上尋找到匹配的資源,同時下載,這就超過了當時網際快車和網絡螞蟻的單一服務器下載模式。
從硅谷回來的鄒勝龍懂得互聯網公司運作的基本規律,2003年底,在深圳舉行的第五屆高交會上,IDG VC合伙投資人楊飛決定投入第一筆風險投資。
迅雷是一款客戶端軟件,楊飛找了做客戶端的周鴻祎幫忙看看。當時在3721獲得成功的周看明白了迅雷,也看中了鄒的團隊,于是成了他們的天使投資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