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要實現這一想法,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潘泳雖然是蘋果迷,但對iPhone的架構,以及硬件知識卻是一無所知。他連電路圖都不會畫,甚至連電阻、電容都弄不明白。
但這并沒有阻擋他的熱情。他從電路板到模具設計,一件一件地去自學。這和三十多年前喬布斯在美國舊金山的車庫里研發第一臺個人電腦的情形頗為相似。只不過,他比喬布斯更幸運,生在一個已然實現信息化的時代。
面對攻克不了的技術難題,潘泳唯一能夠運用的工具就是搜索引擎,而他用得最多的是谷歌——因為通過這個可以找到國外的工程師以及許多技術論壇和蘋果公司的一些開放性資料。
這些工程師都異常熱情,不但對他提出的問題有求必應,而且知無不言。在這種艱難的交流中,技術難題被一個接一個地攻克。
然而,2009年3月,谷歌宣布退出中國,搜索突然變得很不穩定,他們的研發工作隨之陷入停滯。
他嘗試通過百度去請教一些國內工程師,要么沒有回復,要么回復得很直接,“可以告訴你,說,給多少錢吧?”
潘泳形容說,“就像到了世界末日,感覺蘋果皮肯定是出不來了。”
所幸的是,谷歌在香港租用了新的服務器,他們的工作才得以繼續。六個月后,他終于用iPod Touch實現了通話和短信功能。
發財夢
他既要編寫軟件,又要找各種材料,整天待在那個小倉庫中,“連吃飯的時間都覺得浪費”。來深圳一年多,他除了電子市場,沒去大梅沙等其他地方游玩過,沒有女朋友,甚至連自己曾喜歡打的臺球也放棄了。
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現實,兄弟倆原本單純的想法也發生了微妙的改變。如果這個外設做得足夠好,兄弟倆隱隱約約地覺得,“或許還可以拿來賣”。
2009年12月,潘泳辭職了。他搬到了姑父家的一個廢舊倉庫里,決定全身心地來做這件事情。
這距離他畢業工作尚不足十個月,而他的手上,只有八千多元錢。但他的目標非常明確——要將這個東西做得和蘋果的產品一樣好。
這是個更難的活,因為他學的是軟件開發,對硬件很陌生,幾乎一切都要從頭學。
設計方案做了十幾個,因為沒辦法和iPod Touch的完美機身融合到一起,被兄弟倆不斷否定。
那時,在江門上班的哥哥潘磊不時過來看看,和弟弟一起討論。最終,室內設計專業畢業的哥哥提出了一個方案:做一個外殼,將“iPod Touch”包裹進去。
一開始的產品并不完善。有來電時,界面會彈出消息框,但無法顯示來電號碼和來電人姓名;要想結束通話,甚至都只能由對方掛斷。
弟弟需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他既要編寫軟件,又要找各種材料,整天待在那個小倉庫中。來深圳一年多,他除了電子市場,沒去大梅沙等其他地方游玩過,沒有女朋友,甚至連自己曾喜歡打的臺球也放棄了。
忙不過來的他開始說服哥哥,動員他過來一起做。潘磊在江門和兩個朋友合開的裝修公司生意其實不錯,已經懷孕的妻子不愿他離開,為此吵過很多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