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1)》中表示,今年將繼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后金融工作的重點是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同時央行將更加重視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擴大直接融資”,已經成為當下市場一個時髦的口號。央行在目前提出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的要求,有其面對當前融資市場出現的新問題所產生的考量。從去年年底我國開始執行穩健貨幣政策以后,央行為了收縮過多的流動性,減輕通貨膨脹對我國宏觀經濟的現實威脅,已經連續推出了11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和4次加息的收縮動作,但是從CPI依然處于高位的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措施對減輕通貨膨脹威脅并未產生多大作用,反而出現了不能忽視的副作用,大量中小企業得不到銀行信貸的支持,甚至出現了中小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的現象。市場管理部門一方面必須繼續執行穩健貨幣政策,控制信貸規模,一方面又必須考慮到在我國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份額的中小企業的實際困難,央行已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因此,管理部門寄希望于直接融資,希望能夠在繼續保持穩健政策的同時,利用證券市場的融資機制來化解目前面臨的難題。
但是,證券市場雖然有融資的便捷通道,卻需要考慮到市場的承受能力。證券市場的融資機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必須建立在雄厚的投資者基礎上。投資者參與證券投資,并不是到市場來做雷鋒叔叔,而是希望利用這種投資來增加自己的財產性收入。然而,考量中國證券市場的現實,投資者這個并不過分的愿望卻經常落空。就以新股發行重啟后最近兩年的實踐來看,伴隨著大量新股涌向市場,股票交易市場越來越難以承受,投資者損失慘重。兩年來,我國的股票發行和股票交易行情出現了巨大的反差,前者輕松地摘得全球第一的桂冠,后者卻躋身于全球行情下跌幅度最大的市場之列。但是,即使出現了這種情況,證券市場的管理當局仍然在不管不顧地將海量新股拋向市場,還美其名曰將其包裝為“市場化”,其實在真正實現市場化的市場里,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我國證券市場新股發行之所以能夠在市場承受力極差的情況下繼續保持高歌猛進,其背后依托的是政府的強力推進。
與銀行信貸這種間接融資模式相比較,直接融資確實有著無可替代的優越性,特別是股票,雖然從理論上來說也需要給融資對象提供回報,但按照股份制企業的架構,這種回報并不像銀行信貸和企業債券那樣必須支付事先規定的利息,而是可以由企業根據自己的經營狀況來自由裁量,具有相當的彈性,因此更受企業的青睞。最近幾年,隨著商業銀行改革的深入,管理當局希望減少企業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以減輕信貸壞賬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擴大直接融資已成為一個堅定不移的目標。但是,這種在政府強力推進之下的直接融資大發展,正在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破壞性的影響,而它必然會影響到直接融資的可持續性發展。進入今年,我國股市行情一片低迷,那些在政策庇護下有幸擠入IPO隊伍的發行公司一個個陷入了“破發”的困境。6月7日,八菱科技因吸引不到足夠的詢價機構,不得不宣布中止新股發行。也許有人要將這一事件作為新股發行市場化的勝利,其實它更是對竭澤而漁式的直接融資的一種懲罰。
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應該說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是我們對證券市場不能抱有功利性的目的,以犧牲投資者的利益來化解間接融資的壓力。直接融資必須考慮到證券市場的承受力,必須讓投資者能夠從中得到利益,只有當大多數投資者能夠源源不斷地在市場中獲取收益,使市場成為一個財富不斷增長的蓄水池,直接融資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夠與間接融資并駕齊驅,共同發展,真正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一個有效工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