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江蘇網友應聘網絡打字員而被騙的帖子在網上廣為流傳.江蘇昆山的鄭女士在網上看到一家名為言軒出版社的單位招聘網絡打字員,結果一步一步落入陷阱,最終被騙走9200元。各地近來發生多起假借招聘網絡打字員為名實施詐騙的案件,一些急于找工作的大學生和希望兼職的網民深受其害,再次對從事網上兼職的網民敲響了警鐘。記者在百度上搜索“兼職打字員”,可以出現424萬個相關的信息,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某出版社或者文化公司的招聘信息,并且能夠找到相關的網站。公安機關指出,其實網絡“招聘兼職”類詐騙手法并不高明,不外乎“建網”“撒網”“畫餅”“釣魚”四部曲,只要網民識破其中的伎倆,便可成功應對。
鄭女士受騙案或許帶有典型性。“言軒”后又改名為“袁軒” 打出的廣告就稱一個月打10萬字就能賺1萬元。在當下就業尚十分難,工薪低微的讓人羞于言說,不少大學生的月資不過千元上下的語境下,“月薪1萬”別說對想做點兼職者,對其他勞動者同樣極具誘惑力,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天上掉下來大陷餅”,只恨不能捷足先登。在你為“高回報”喜不自勝,放松了所有警惕性的當兒,恰恰正中了對方的套兒。可怕的是,當你中了第一個套兒,接下來的連環套,就令你應接不暇了。
世間的騙術可謂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無非是步步設局,“請君入甕”。 先是“建網”。一般是先租用境外的服務器,建立一個所謂的“××出版社”“××印刷公司”網站,無非是想逃避國內的監控和打擊。即而“撒網”,廣而告之,恨不得“讓全國人民都知道”。 接下來,“畫餅兒”,其實就是下釣兒。餌料既大且肥。或許以高薪,并在網頁的醒目處不斷滾動兼職者“領薪”的信息:林凱工資7050元已匯請查收;趙進工資71500元請查收以虛張聲勢,讓你怦然心動,“心向往之”;或答應先發放50%工資,讓應聘者告知銀行卡和密碼等以核對號碼是否真實;至于釣魚就簡單的多了,只要你咬了餌兒,想脫鉤兒都難。或像“言軒”一步步誘你交不菲的押金,直到你欲罷不忍,等意識到受騙無奈報警,悔之晚矣。只要其中一項奏效,騙子便穩賺不賠。一旦收到匯款,便迅速逃之夭夭。
網絡招聘陷阱,不過是將以往在報紙等傳統媒體上實施的詐騙形式搬到了網絡上,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不確定性、匿名性等特征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與其他騙術并無質的區別。能縛人“心”者,唯有“厚利”也。是故招聘陷阱總是動之以“情”,誘之以“利”,縛之以“心”。可你想,即使專業人才每個月的收入也不過數千元而已,萬元月薪者鳳毛麟角,何況一般的兼職打字員,月入過萬甚至更多,這可能嗎?如此高回報是否有些離譜兒?只要你不為“厚利”所動,甚至越是“厚利”越保持警惕,頭腦清醒,越是能識得真偽。既不為所動,招聘陷阱就“陷”不了你。
老實說,一些網友之所以“被陷”,根本的原因在自己。急功近利,總想快快發財,總巴望少付出多回報,一本萬利,總想走捷徑兒,乃至只呆呆地望天兒,大張著嘴兒等著上天掉餡餅兒。餡餅,更多的時候正是陷阱兒。餡餅者越大,陷阱兒越深矣。明乎此,你才能識得騙局,才能不為所縛。當然,我們寄希望于依法打擊,堵塞漏洞,可騙術自古亦然,從未絕跡過,只是花樣不斷翻新而已。既然如此,求人莫若己。倘若人人都有勤勞生財之德,對種種厚利誘惑保持足夠的距離,尤其是使用網絡、手機等方式與陌生人打交道,一旦涉及到匯款、銀行卡、身份證等敏感信息,先三思而后行,不要輕易出手,自不會輕易入局上一當。那就不免應了魯迅先生的話兒,“搗鬼有術,也有限”。一旦騙術失靈,設局者無利可圖,反倒覺得無趣兒,從此“收手”也未可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