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創新被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相對于技術創新而言,商業模式的創新更為根本和徹底,所帶來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也更大。
過去十年,中國的商業模式贏家大多屬于忠實模仿外國特別是美國的企業,在互聯網行業尤為明顯。所謂的互聯網戰國七雄,在美國都能夠找到原型。中國的IT人士被大洋彼岸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Groupon所創造的資本神話不斷激勵著。
用最快的速度模仿和擴張,成為第一批淘金者的成功模式。
然而這種商業模式思維在最近兩年遇到了挑戰。原因不在于模仿的像不像,而在于模仿者太多,一個Facebook帶動了校內網、海內網、開心網等等;Groupon則更厲害,不到一年時間,國內的團購網站就蔚然成軍……在相同行業,采取同樣的商業模式,最終的結果是所有企業都掙不到錢。
令人欣喜的是,類似于“鼠標+水泥”、“Groupon+Foursquare”之類的拼接型商業模式開始出現。雖然并不能確定這樣的商業模式必然能夠成功,畢竟企業的成敗受到商業模式、戰略、管理團隊還有運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能夠從不同的地方吸取商業模式的營養,創造出一種有別于競爭對手的交易結構,差異化競爭,多少增加了成功的可能。
另外一種突破的商業模式思維是嫁接,就是把另外一個行業的模式嫁接到本行業。如果能夠充分意識到不同行業中資源能力分布的差異,這種嫁接往往會是神來之筆。例如,愛爾眼科把連鎖的概念引入醫院的眼科,化以前的“院中科”為三級連鎖的眼科醫院;吉峰農機把連鎖引入農機銷售。這兩個企業都在首批成功登陸創業板的創業企業之列。
跟模仿、拼接和嫁接相比,中國企業原始意義上的商業模式創新仍較為少見。雖然創業板明確提出了“新商業模式”的標準,但筆者曾經整理過創業板的商業模式,發現超過80%仍然是傳統型的研發、制造、銷售等專業化或一體化的商業模式,局部有商業模式亮點的只占極少數,在整體上稱得上商業模式創新的更是乏善可陳。
這意味著,從模仿、拼接到真正的創新,中國企業在商業模式的創新求索上仍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