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家以《六人行》為主題的咖啡館,有六個溫州年輕人則在籌劃屬于他們的“六人行”,這幾個年齡在27歲上下、家庭背景顯赫的年輕人包括星際控股董事長陳時升的兒子陳序,溫州海螺集團董事長邵奇星的兒子邵少卿,溫商《財富品質》雜志創辦人及出版人溫秀君,還有某隱形冠軍企業掌門人的女兒,每人出資20萬元,投資開家咖啡館作為未來聚會的據點,目前是以聚集潮人為目的,力求把溫州城那些寶馬迷你、smart,酷愛蘋果產品的設計師、媒體人吸引進來。
從金額上來看,這絕不能算是一樁大投資,但卻帶有不少友誼的成分,由于這些年輕的“精英”們極為繁忙,除了老家溫州,還要不停往返于其他城市,幾個月以來大家只有商討沒有實施,如今終于在綠城廣場某成員家族的房產處尋到合意的位置,這件常掛大家心中的投資事件終于可以正式提上日程。
不過這足以投射出一個現象:很多“富二代”在努力經營自己家族的事業,盡管他們并不愿意被稱作“富二代”,但父輩實業積攢的積蓄,依舊可以讓他們年紀輕輕就能夠使用“身家”一詞,在家族企業接班或創業的同時,他們并不介意做些其他投資,甚至愿意把投資作為副業,更有甚者“喧賓奪主”,在投資了的新事業開始創業旅程。
在“六人行”咖啡館的小生意之外,天使投資、VC與PE投資等涉及創業各種階段,百萬元、千萬元的投資對他們也并不陌生。父輩的背景為他們帶來的是可以投資的“第一桶金”,以及尋找投資項目的優先資源,這使他們對感興趣但無法從事的行業依舊有追逐的能力。
未來有更多“富二代”走向前臺,如果用他們認同的稱謂,這一撥1985年左右出生的“創二世”,即將接班或者至少做出職業選擇。投資對他們的意義是什么,從實業主業流向創業公司的資本,又為創業者、創投領域帶來了什么?
創投:邊創邊投
江蘇海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江蘇海貝”)在今年3月剛剛注冊成立,裝修還沒完畢,辦公室空著的工位比坐滿的更多。有人戲稱職場中出差最頻繁的職位是“老板”與“銷售”,而對于作為一家專門為兒童網絡平臺做代理銷售的公司的老板來說,創始人薛斌三天兩頭跑在外面,也顯得在情理之中。
何況他還有家族產業的一攤事,一聲“召喚”他就得回去一趟。他的父親是全國最大的電動三輪車企業——常州市宇鋒車業有限公司的掌門,去年剛剛邀請的明星代言人是張鐵林,有朋友笑稱薛斌從小“騎電動三輪車長大”。江蘇海貝的另外兩個創始人是薛斌高中時的好友,其中一位和他身份相仿,是當地做太陽能材料的常州市廣達電子有限公司老總的兒子周宇。
家族曾對薛斌的選擇有些不理解。“家里產業已經這么大,還是回來幫老爸做吧,何必出去給別人做銷售呢?”他們投資了一個益智類兒童網絡平臺,海貝為其進行全國總經銷,鋪市場、建渠道之外,他們希望未來繼續留在兒童互聯網領域,組建二次開發團隊,進行平臺上各種教育、娛樂內容的開發。
作為這家公司的股東之一,海貝與其分別獨立運營,但戰略緊密相關。這幾乎改變了他的職業規劃,目前他與周宇的精力全都撲在這里,對“家事”忙之甚少。
2010年,在家族企業做過基層的這些“富二代”們開始在長三角各地尋找項目,投資或加盟都不排斥。在朋友介紹下,他們看到了這個兒童網絡平臺,有些像“綠壩”,但是作為平臺,上面能夠集成瀏覽器以及不少教育課件、動漫、兒童游戲、才藝培養應用,家長可以在后臺篩選信任的網站,而且還擁有手持Pad版。薛斌和另一位合伙人跑到蘇州去和其創始人見了兩次面,回來就拉上周宇再次前往。幾乎在一個月之內,三個人拍板決定與這家公司進行合作。最初是打算投資幾十萬,成為其在常州的代理經銷商,但在繼續接觸的過程中,轉化為投資,并單設一個公司作為其全國總經銷,投資金額在百萬元級別,占股比例也“保密”。
他們的決策很快。首先本著“投資首先要看行業”的判斷原則,通過對各自侄子、外甥上網習慣的判斷,用周宇的話說,兒童互聯網這個行業社會關注度夠了,但是不夠成熟,“是一個有可能名利雙收的事業,等以后產業鏈健全的時候再進入,可能生態比例就已經不一樣了,進入越早,沒準機遇越多。”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1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