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競爭力:家族和圈子
對于很多“富二代”來說,家族主業為重,是責任更是義務,投資的興趣成分更多。不過,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投資肯定是兒戲,例如“六人行”組合希望力求咖啡廳近期先不虧錢,而且前期一次性投資夠150萬元左右,最好別再追加投資,免得麻煩,但這不代表要做甩手掌柜,邵少卿跟大家說,“前期我們必須特別認真,定位包括一些其他的東西全部準備好,再找一個專門的人來管理。雖然我們私下的底線是不虧,請到的店長可不能這么想,他得以盈利為目的。”
邵少卿從沒想過跳出去創業,因為家族企業的五大業務“已經夠他玩了”。他的父親在1991年從制作晴雨傘并主打外貿起家,之后增加了食品業務,又開始在生物科技領域掘金,先后推出血液制品、生物酶制劑和指紋識別業務。實業的萎縮,不同新業務的出現,讓他覺得公司像個大的投資機構,而爸爸則是個投資人。
不過涉及到自己,他沒太想過做創投,直到2010年才投資了一家餐廳。實際上,這些“富二代”的投資有個有趣的特點,就是關注到衣食住行相關的服務業。
“我門圈有個朋友,父輩是中國500強企業,對什么都感興趣,投了美發的、洗車的、酒吧、臺球室,東投一點,西投一點,全是他會用到的。一看這家店生意不錯,老板想擴大規模,就一拍即合投資了。”繆新穎說,
邵少卿的投資要比這復雜得多。他定下了投資餐廳的目標,考察了半年時間,最后鎖定了一位溫州名廚金懷,投資的是他旗下三個品牌的中檔餐廳“楠溪第一樓”,還只投了其中的一家店,200萬元,占股25%。
“這次投資相當于一塊試驗田。”他的目的很簡單,讓餐廳和海螺旗下的食品業務做個聯動。海螺的調味品在溫州當地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基本達到壟斷,但這些醬油、醋、老酒長期以來走不出溫州。個中原因是,調味品行業比較特殊,味道很難滿足跨區域需要。
海螺集團曾為了尋求突破,花5000萬元從日本購置了一臺壓榨機,相當于一個醬油制作流水線,但效果甚微。這讓邵少卿確信,這個行業屬于“要死死不了,要大也大不起來”。后來他們效仿中糧那樣做全產業鏈,與農科院合作建有機基地種大米。
后來邵少卿想,不如投資餐廳,把餐廳當做專賣店,做一個產業鏈的延伸,既可以用海螺集團的調味品和大米,又相當于一個可控的銷售終端。對這個提議,老爸表示同意,但不多過問。邵少卿隨即篩選了幾家餐廳挨個接觸,最后選擇了楠溪第一樓,其創始人金懷還是中國第一個擁有EMBA的廚師,在溫州非常有資歷,而邵少卿進入的時機也把握得很到位,恰逢創始人要將品牌更新換代,也參與了一些新的裝修風格、菜系、定價的策劃。這筆投資是邵少卿以食品公司的名義進行的,也看了報表,計算了成本、投資回報率、幾年預估效益。投資餐廳相當于跨行,為了解決安全問題,他們還特地買了兩臺大型的洗、消毒、殺菌一條龍洗碗機。
但邵少卿不打算過問太多經營問題。“我愛好美食,希望未來能夠游遍全世界,順便吃遍全世界。但是我不懂餐飲,也不想管這些事,外行人去管內行人怎么管得住?肯定是他內行人管內行人對吧!目前還沒有做大的決策上面的布局。先投資一家,也不敢投資多了,否則一下賠掉十家怎么辦?”
其實很多“富二代”的任務就是用投資來進行背后集團的戰略擴充。有種做法蔚然成風,就是實業公司開辟戰略投資部,第二代作為負責人。
“像我們家給我的定位始終沒變過,就是找新市場、新商機,老一輩不會發掘新東西,甚至不想做,那誰做?還不是我們這些新人?”繆新穎說。星際控股也早早進行了改革,將旗下一些部門剝離為公司,讓職業經理人持股,而第二代陳序掌管“星際投資有限公司”,也負責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從起家的警用行業,到被服勞保、警棍、防爆產品,過渡到創意產業和航空業。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3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