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投資謹慎,有人崇尚激進,除了敢于嘗試新產業之外,這些第二代們身處的圈子對他們的投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接力中國”形成的圈子中,大家互相投資的情況很普遍,一個人創業了,更多認可他的朋友就跟著助燃一把。有一陣圈中還有過媒體投資熱,做雜志的起碼有三家,“但是這行業不斷燒錢,燒到一定程度的話投資人就有意見了。”
事實上,第二代精英的圈子也會接受白手起家的年輕創業者,只要不勢利、熱愛事業、好相處,都能成為朋友。而除了和陳序、邵少卿等哥們投資咖啡館,他們也會討論最近投資的好項目,彼此互為投資顧問。“投資和圈子有關,大家積累很好的友情,也是為了未來,可能幾年后會有合作,由于知根知底就很容易投些錢過去了,或者建立合作。”溫秀君說。
一個飯局上,薛斌結識了常州大劇院的老總,市政府牽頭、劇院定期舉辦的兒童藝術節對他的平臺是個極好的切入點;常州恐龍園負責人也通過關系找到薛斌,希望合作個活動,雙方共同推進品牌。不過恐龍園方面談了兩輪最后沒有談成,主要是海貝方面沒有準備好,人手方面來不及操作,他們也不認為可惜,因為這些人脈永遠在那,需要就能用。“家族背景帶來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前提是互惠的利益,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
“家族帶來了好的人脈關系,出去做投資的時候可以接觸到很好的一些資源,去外地考察都能得到很多政府的重視,哪一個普通的投資機構、投資公司出去有那么多的光環?很多人就不重視,其實這是個良性循環。”溫秀君說。繆新穎認為,“有些父輩都是直接跟郭廣昌、馬云這些朋友關系都挺好的,他們身邊的人還包括做私募的,投資融資都非常方便。”
不過有行業人士評價,這些人彼此相助,但彼此水平差不多,就像一幫不會游泳的人抱團,最后都沉下去了。找些牛人聯合起來才行。
圈子中年齡最小的是高邦集團創始人陳云烽的兒子陳速,低調的他也在自己做投資,有朋友透露他的項目與他喜愛的車相關,盈利水平都不錯。由于家族背景,他擁有豐富的智囊團——業內人士、本身就在做創投的朋友,所以投資任何一個行業,他都能比別人更容易找到這個行業的標桿人物和標桿事件。
“投資一個項目,當你左腳跨進去,你對這個行業其實是全黑的,那么沒有人來扶你的時候,你就會跌倒,我的信息就比人家多,我會聽取他們的意見,有這么好的平臺干嘛不去用?”
而他的投資流程中,第一步是自己的分析,然后和智囊團商討,最后自己拿主意,和父母簡單商量。有時候一些投資中介甚至也會找到他。但對于所有項目,他都要求拿到項目方案,這也利于動用資金的時候過智囊團那一關。繆新穎評價,每個企業家家庭都很精明,“不見兔子不撒鷹”,不會有盲目投資的成分。
“在資本上面,朋友會把我拉進去。分一杯羹。我拒絕的也不少,這叫感情投資,我投的不只是項目,更多的是投資人。我的風格是,投資過之后我永遠不參與管理的,但是我會保有知情權。”陳速說。
異化的投資風格
陳速的家族高邦集團在2000年時開始多元化經營,近幾年也涉及了PE投資。這些是他的媽媽在掌管,而負責打理陳家投資的機構是環亞投資,這是家溫州人自己的創投機構,創始人胡旭蒼同樣擁有顯赫的家族背景。但他的情況卻不能成為“富二代”,家庭情況特別,爸爸和媽媽是沒有血緣關系的表兄妹,舅舅、伯伯他們都是表親,家族做低壓供氣、開發房地產,大舅與二舅分別是新華集團、莊吉集團的董事長,只有爸爸是復員軍人,做行政工作但沒有做生意,但家族在樂清已經是第三代企業家。“專門來做投資的人就我了。”胡旭蒼說道。
2007年,胡旭蒼曾聯合八家樂清企業和一名自然人發起長三角首家人民幣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東海創投,之后又創立了環亞創投。溫州人的投資觀非常特殊,對熟人的信用深信不疑,但是對把錢交給別人去做投資則謹慎至極,外人在溫州募資并不容易。而環亞發起時的情況很簡單,親戚朋友好辦事,“所謂的募集其實不是募集,說白了都是朋友、親戚,知根知底,我也拿自己的真金白銀出來投。”
而另一家“富二代”創立的投資機構——浙商創投最初的資金來自12家著名的浙商民營企業,“我們募集的多數是杭州、寧波等地方的實業”,創始人之一陳越孟是中國惠康集團公司創始人的二兒子,他的情況與胡旭蒼相似,“我們不提當初惠康具體出了多少錢,反正給其他的LP信心,那意思是,我投了錢,如果投資有危險全部有我的份,我的家族企業有39年歷史,這部分誠信肯定是有保證的。”
不怕沒錢投資的情況下,陳越孟甚至開始勸說LP們理智些,“投資機構四個要點:募投管退,我們始終對投資者強調,三五年間你這部分錢投出去了,可別影響你正常的生活、生產或者公司經營。幾個億的資金,我們不希望你全部投進來,投個兩三千萬就行了。”他自認為非常懂得來自實業的LP們的心理,“我重視資產和投資的組合,就像我父輩積累資產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4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