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成立才兩年的Facebook的訪問流量已經超越了亞馬遜和迪士尼等網站,此時扎克伯格面對有意收購的公司也開始“獅子大開口”。當時,美國媒體巨頭Viacom出價7.5億美元試圖收購Facebook,但扎克伯格要價20億美元,收購計劃就此流產。同年9月,雅虎出價9億美元,同樣遭到了拒絕。
曾鎖定大學生為用戶
脫胎于交友網站的Facebook的用戶到底是針對大學生還是整個社會,扎克伯格曾經為此煩惱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早期曾一度堅持Facebook是為大學生準備的一款產品,盡管其在2006年9月宣布Facebook對所有人群開放。
2005年,扎克伯格在一次采訪中表示,Facebook的定位是一本互動性的“在線學生字典”,“你想要知道誰的信息,只要輸入他們的名字,然后你能獲得他們所有的動態。”扎克伯格稱,其目的不是想創立一個在線社區,而是想反映出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社區。
扎克伯格還稱,如果大型網站每月有15%的老用戶訪問會很高興,但Facebook更愿意看到每天有70%的老用戶訪問。
公開隱私與商業價值
Facebook發展早期在用戶體驗上并未遇到太多麻煩,直到2006年推出了“動態消息”(News Feed)功能,能將好友的各種動態匯總自動顯示在用戶的頁面上,此舉招來大批用戶不滿,認為自己隱私遭到了泄露,“做任何事別人都知道,像被跟蹤了一樣。”
扎克伯格立刻對此做出道歉,稱原本想給用戶帶來社交圈子的信息流,卻不想在用戶控制上面做得如此糟糕。Facebook隨后做出了改動,用戶可以對隱私公開進行自定義設置。
不過,大量的用戶信息最終被Facebook轉化為商業價值。
2007年10月,Facebook推出定制廣告服務,廣告主可以選定特定的投放人群,根據用戶的個人信息、愛好以及朋友圈子等。例如,一名將狀態改為“已訂婚”的用戶能看到來自當地婚紗店的廣告推送,Facebook海量的用戶信息幫助廣告商精確鎖定用戶。而當用戶使用Facebook賬戶和密碼登錄其他網站時,Facebook又能了解到這些用戶在上述網站的活動情況。
2011年12月,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稱,Facebook已經有230萬廣告客戶。
上述種種,似乎與扎克伯格給Facebook下的定義相符:讓世界更加開放,更加緊密相連。換句話說,即分享用戶信息,創造更多商業價值。
Facebook遞交的IPO申請文件顯示,2011年,Facebook廣告收入達到了31.54億美元,同比增幅69%,但低于2010年的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隱私保護已經引起了美國相關監管部門的注意,但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法律來限制Facebook的廣告行為。《紐約時報》稱,用戶享用免費網絡服務,就要付出時間和信息為代價。
有意思的是,自己開設Facebook賬戶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卻禁止自己未滿18周歲的女兒擁有賬戶,稱擔心隱私遭到泄露。
政治“秀場”
全民開放后的Facebook在2008年1月,與美國電視臺ABC一同贊助了美國總統大選辯論,開啟了Facebook的政治影響力。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奧巴馬就在Facebook開設了個人賬戶,以網絡媒體贏得了年輕人的選票,更被譽為首位“社交網絡總統”。去年1月,奧巴馬更是邀請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硅谷精英共進晚餐,4月,奧巴馬親赴Facebook總部,與網民互動,讓Facebook再一次大出風頭。
Facebook,從哈佛大學校園網內的一個小網站,搖身變成估值或達1000億美元,超過8億活躍用戶的社交巨頭只用了8年的時間,要不是其股東人數已經超過500人,按照美國監管規定必須要披露財務情況,扎克伯格或許至今仍不愿上市。
與Facebook的IPO書面文件一起提交的還有一封約2200個單詞的信。在信中,扎克伯格并沒有諱言自己的社會抱負,他說,“我們相信,開發出幫助人們共享的工具,能夠推動民眾與政府坦誠而透明的對話,賦予民眾更加直接的權利,增強官員的責任感,并為當代一些最為重大的問題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即使早已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扎克伯格依然住在公司附近的租來的房屋內,開著價值僅2萬美元的黑色本田謳歌TSX,向人們不厭其煩地闡述自己的愿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