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軍轉干部到博士并成為研究生導師,從一名門外漢到藥用植物領域的專家,廣西科學院副院長、廣西藥用植物園主任繆劍華用自己的努力,以軍人的堅忍,完成了人生與職業的“華麗”轉身。
2000年,38歲的繆劍華轉業后,被安排到當時的北海市體委當副主任。一年后,他毛遂自薦,希望能調到廣西藥用植物園工作。“我要在新的起點上創造新的業績。”繆劍華說。而當時的藥用植物園,是一個生存都困難的單位,人浮于事、雜草叢生、珍稀瀕危植物頻頻死亡,400多人的單位欠外債400多萬元……
“報到第一天,迎接我的是一張單人鐵床、一個鐵桶、一張草席、一個吊扇、一張辦公桌,外加一雙拖鞋。”回想起創業之初的艱辛,繆劍華記憶猶新。
但軍人特有的不服輸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他,他更明白身上的重擔與責任藥用植物園能否走出困境,事關藥園職工的將來,更關系著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福祉。想到這些,繆劍華更堅定了干下去的勇氣。
通過調研和思考,繆劍華提出了打造八桂藥谷,創建南方藥都,開辟西南藥道的發展思路和“建立五個園區,抓好五個環節,健全五個體系,構筑產業平臺”的總體布局。目標確立后,繆劍華與藥園職工一道,為改變藥園面貌只爭朝夕。
作為一名學軍械專業的本科生,繆劍華轉業后,刻苦學習專業和管理知識,參與課題研究58項,主持國家項目總經費2710多萬元,獲項目總經費1.8億元,參與編寫著作4部、發表論文36篇,主持研發的多項技術獲國家專利。通過勤奮學習,繆劍華實現了由外行到內行、從內行到專家的轉變。10多年來,繆劍華帶領全園職工艱苦奮斗,讓藥園的面貌煥然一新,固定資產比2000年底增值1億多元,全年總收入突破億元大關。
在帶領藥園職工“打翻身仗”的時候,繆劍華時刻不忘帶領老區群眾脫貧致富。他推廣“成果+基地+企業”等模式,建立了31個中藥材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種植面積達10多萬畝,年增收2億多元,幫助50多萬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