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約翰匹薩和星巴克咖啡在美國是典型的平價大眾消費品,星巴克在美國的很多門店甚至都是沒有座位的立等帶走模式,但在中國,他們卻都擴大門店面積,營銷富有小資情調的西方餐飲文化,與其說他們在賣匹薩和咖啡,不如說他們在賣文化和氛圍,以提高自身品牌價值,出售溢價食品。
同樣是新入中國市場,ZARA作為歐洲服裝品牌,首先花重金在上海南京西路的恒隆廣場對面開設旗艦店,面對頂尖商場,毗鄰蘭蔻專賣店,這樣的大陣勢已經擺出“中高端品牌”的架勢,成功掩蓋在歐洲僅為普通服裝品牌的定位。
這一點在房地產開發上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現在購房者中絕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白領階層,針對這樣的情況,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所開發的物業大多定位中高端,比如仁恒、凱德置地、還有大摩在華所注資參股的一些項目,都瞄準中高端消費群。而本土的綠城集團,也比較專注于高端樓盤的開發。
縱觀新進入或即將進入中國市場的消費品企業,相當比例走的都是中高端路線,比如家居連鎖特力屋、多樣屋,電器專賣百思買、英國瑪莎百貨、泰國中央百貨等。
“很多年以前,可能一些海外企業將低價甚至過期的商品銷售到中國,但隨著中國消費者和市場的成熟,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已經意識到要改變中國策略,要充分本土化,針對中國市場推出適合本土客人的產品,而還沒有達到奢華程度,但卻愿意支付一定溢價的消費者正是一些海外大眾品牌華麗轉身并尋找全球新利潤增長點的最好對象。”麥肯錫中國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Max Magni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