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當老板,又能睡地板”
溫州人敢干,這是人所公認的事實;溫州人吃苦,這也是人所公認的事實。正是這兩個事實,構成了溫州人創業成功的基礎。
創業在溫州已成風氣,勇于創業的人在當地總人數中占較高的比率,大多數溫州人都希望能努力抓住每一個發展機遇,自己做老板。《上帝讓溫州人發財——溫州創業文化啟示錄》作者、復旦大學教授吳松弟說,溫州模式沒有什么秘密,之所以取得成功,不過是人們將深藏在心底的創業致富的欲望充分釋放出來,并成功地弄潮于市場經濟罷了。
溫州人能吃苦,在改革開放的早期,溫州人就可以在出門買不上火車票時就躺在人家座位底下,住不起旅館就在路邊湊合一夜。這種精神,從后來遠赴海外的溫州人身上更能體現出來。
在大紐約地區的11萬溫州移民中,有四萬住在法拉盛,其次是布魯克林,然后是長島和曼哈頓中國城。最早的溫州移民居住在曼哈頓地蘭西街,還有第二大道28街一帶。跑船的溫州人,有一些給外國人做管家,會炒菜,做家務,講粗淺的英語。慢慢賺了錢,自己做生意。當曼哈頓下城的猶太商人放棄衣廠行業的時候,精明的溫州人該出手時就出手,經營衣廠。這些紐約的溫州老板們,也是像普通工人一樣干活,像普通工人一樣一身工作服,滿手老繭,一起上下貨。
曾有美國學者對中國學者說,對于溫州人,有一點尤其令他們佩服——那就是吃苦的精神。這些溫州人來了,什么技術都沒有,甚至連英語都不懂。就憑著那種勤勞、孜孜不倦地干活、賺錢,不斷積累財富。攢夠了“第一桶金”他們就自己開店,他們都覺得自己要當老板,不甘心打工。就這樣,他們竟然在美國能夠成為百萬、千萬富翁。
溫州人的足跡遍布天下。這也給了他們種種生存本領和技巧。有專家認為,溫州人善于流動。而只有流動,才能夠碰到機會,才可以創造機會。“流動中,會跟不同的人交往,會有不同的經歷。可能是流動一百次;但是,只要抓住一次機會就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