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溫州人
2001年之后,埋頭苦干的溫州人再次引起了國人的注意,注意源于相繼出現的炒房團、炒煤團,經濟學家驚呼,溫州人正在進行從實業經營向資本運作的過渡。
此時的溫州人,已經將一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做到了極致。溫州的打火機生產商幾乎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全球每十雙皮鞋中就有一雙是溫州生產的……據調查,2005年溫州人在國內投資、經商、辦實業的為175萬人,溫州人在全國各地累計投資額高達1760億元,創辦工業企業1.88萬家,創辦商品交易市場240個。溫州人在溫州以外地區所創造的生產總值,要大大超過溫州本土的GDP。
溫州人會賺錢,溫州民間自然集聚了大量資本,央行溫州中心支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3年底,溫州全市銀行存款余額高達1800多億元,同時,據有關機構調查分析,溫州居民手頭還握有1000億元左右的現金。這兩個數字相加就是2800多億元,而其中大多數是屬于個人和民營企業的。咋舌的財富,同時也是躁動的資本。
資本追逐利益的天性,驅趕著溫州人以及他們所代表的資本縱橫捭闔,炒房團、炒煤團不過只是溫州人向產業投資領域跨升的一個現象,可以預見,消費升級、資源及供給短缺等能夠帶來超額收益的領域,都將是溫州人的新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