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如何做管理,這是早晚要過的一道坎
- 文 / 陳振燁
如果倒數兩年,多數80后創業者可能還像21歲時的喬布斯那樣,躲在車庫里瘋狂地鼓搗蘋果機,執著創業卻默默無聞。今天,他們之所以成為關注的焦點,既有媒體過度包裝的成分,也是時代輪替的必然。
李想、劉松琳、陳曦、彭海濤、戴志康、唐月明、茅侃侃……他們無不年紀輕輕便擁有了億萬身家。少年成名總會利弊參半,很多人是因為李想才知道有個泡泡網,但這也讓他們過早被贊譽和質疑包圍,成功和不足都容易被過度放大。這時,我們或許要想想,應該用怎樣的心態看待這些年輕的創業者。是對他們今天的成功加倍推崇,還是關注他們創富的活力,以及那些讓他們持續成功的因素。
“80后普遍不懂如何做管理”,《經理人》采訪的幾位80后CEO基本認同這種說法。這是他們經歷中缺失的一課,也是早晚要過的一道坎。清華紫光原副總裁、盛景網聯董事長彭志強接受《經理人》采訪時說:“在新興行業或者顛覆性的商業模式下,創業者可能不需要太多管理經驗,那種爆發性可以讓他們獲得一定成功。但在傳統商業模式下,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管理經驗,將會舉步維艱。”
反思也許是80后創業者最需要的一種思考方式,時常看看鏡子里的自己,然后對照現實與理想間的距離。他們創業大多源于沖動,這種沖勁使他們很快抓住商機,但在企業正常運營中,沖動要被適當控制;他們謙虛、民主,但過分民主就會讓領導力大打折扣;他們強調活學活用,但什么該學,什么不該學?為此,《經理人》采訪了行業和企業規模各有不同的三位80后CEO。
補管理短板
劉松琳:聚成資訊集團董事長,28歲
行業:教育培訓
銷售額:2億元(2007年)
員工人數:3000人
近期計劃:IPO
劉松琳17歲輟學創業,賣過酒,開過專賣店,最后創辦聚成進入教育培訓行業。現在擁有54家分支機構和3000多名員工,去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
同很多80后創業者一樣,聚成剛成立時,劉松琳身兼了保安、文員、財務和老板,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僅干得很累,而且還不太專業。
從那會開始,就著做教育培訓的便利條件,他不斷給自己充電。最初學財會,后來是企業管理。再后來因為壓力過大,他開始學心理學、國學。現在企業準備IPO了,他又到清華總裁班系統學習資本運作。
他的經驗是,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去學習,學的不能太雜,要是管理工具多了,怎么選擇也是個麻煩事。而且學習前最好讓心態歸零,沉下心去學。去年,劉松琳有大半年是在學習中度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