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之變
“我沒覺得自己是不務正業。”說這話時,去年剛畢業的法律系本科生朱玉,正在著名的網絡游戲“魔獸世界”中“廝殺”得起勁。小朱現在的主業是在“淘寶網”上賣蜘蛛,副業是自己在游戲中依靠戰績獲得虛擬的武器裝備后,在現實中賣給其他需要的玩家。這樣的“擇業”不是心血來潮,因為“大學畢業前,我做過一份個人分析表,發現自己不適合‘朝九晚五’。現在不錯,月收入穩定在幾千元……”
像小朱這樣的如今不在少數。2001年復旦新聞專業畢業生小劉頗為感慨:“記得1999年一天下課后,有人通知來了兩個哈佛大學休學生和我們座談,內容就是創業,他們將其稱作‘頭腦風暴’,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創業的概念。當時我們的感覺,創業是只有陳天橋、馬云這等人物才能去做的事。”
而如今,如果小朱們的“虛擬”創業還讓人無法看清,那么走進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松江校區,創業氛圍可謂撲面而來。
學生食堂三樓,是學校專辟的“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心”。漫步其中,整個樓面被隔成幾十個單間,每間代表一學生公司。透過玻璃,可見“學生老板”們忙碌的身影。從最多的各類“咨詢公司”,就是為同學介紹實習崗位、為學生提供金融咨詢等,到運作大學內的二手交易市場,提供電子商務的信息技術公司,承辦各類講座的文化傳播公司,等等,五光十色,眼花繚亂,而又像模像樣。在學校幫助下,這里的“學生老板”走了一批又來一撥,他們在這個相對狹窄的市場里,積累著自己的經驗,再逐漸“下海”。據外貿學院黨委副書記樓巍介紹,僅目前在校生中,參與各學生公司工作的就達2000多人。
從虛擬小店到現實公司,不拘一格,不定一式。雖仍不乏似乎底氣更足的專利、高科技創業,但更多的大學生們做出了更為寬泛也更為實際的選擇,豐富改變著大學生創業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