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之變
細細分析我們的大學生創業,伴隨1998年的第一次高潮,是另兩件引人關注的事件:從這一年開始,大學開始擴招了;同樣是在這一年,上海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炮而紅,韓寒代表“80后”一代宣布:“魯迅先生闡之未盡。我有我的看法。”
這兩件極富象征意義的事件,是一個閃亮信號:當“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這樣的形容不再合時之際,人們逐漸略帶驚訝地發現,曾經的“天之驕子”在有些地方已開始過剩。同時,就在第一批“80后”學生開始進入大學的2000年,人們再次驚訝地知道了一個新名詞———互聯網泡沫。第一批學生創業的精英們大多在短暫的三年躁動高潮后,迅速消失。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認知和態度開始發生變化,而面對就業壓力和先行者的教訓,“80后”大學生創業者們的調整更迅速,務實是生存之路。
“當時我們談創業叫‘頭腦風暴’,而現在的學生創業,什么事情都能做。”2001年畢業后并未創業的小劉,如今在滬上一家媒體工作,她笑著說,“真的很佩服他們的點子和苦功,創業就應該這樣。”
“80后”成為創業主體,意味著他們必然會將新一代的思維納入體系。“我們現在賣的是創意和苦工。”明洋如今和兩個同學一起開辦廣告公司,前不久為滬上一知名地產企業做宣傳,從雇人員、找場地、搞海報到整體內容策劃全包,“3天活動,每天只有6小時,可準備的那個月我們沒一天晚上12點前睡覺,后來每天還要把租來的椅子數清,確認沒丟才能睡。”
更重要的,恐怕還在于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認知和態度轉變。“當時我和他爸爸都聽了他的個人分析,覺得有道理。”小朱的媽媽說,“放棄專業是可惜,但靠專業也不一定能成功。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他們必須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做什么都行,成功沒有復制誰的,最重要是不要眼高手低。而且現在社會這么多元化了,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選擇,做小老板有什么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