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看到一些媒體關于溫州、潮州等地的民營企業的起步的報道,實在讓人震撼不已。里面說:起步初期,那里一樣困難,問一問現在小有規模的私營企業家,有幾個不是親朋好友拿著自家的房產證做抵押,破釜沉舟地籌措到啟動資金的?也許對于我們來說,當時并不需要冒這樣大的風險,當時創業需要的僅僅是一點勇氣,而已。
舉個例子:不知諸位對八幾年的火車還有印象沒有?那時,我還在內地的一個中等城市里讀書。記得當時火車不象現在這么擠,但人還是滿多的,而且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的飯店餐館很少,旅客吃飯基本都是鐵路部門自己供應,飯菜巨難吃!而且價格就當時物價水平來說,巨貴!皮厚到一口咬不到餡的包子、只放鹽和菜葉的煮面條……實在難以下咽。大約是八八年,一位老兄(我很佩服,當時大概都四十歲了)辭掉自己的正式工作,和老婆做盒飯往火車站送,當時很多人對此議論紛紛,指指點點,我很佩服這老兄能堅持下來;幸好當時沒有城管、保安什么的,鐵路飯店職工看到他也僅僅是不屑一顧而已。沒人和他搶生意,飯賣得很好——一年后,他就開了自己的飯店,雇人往那里送飯。后來掙了多少錢不知道,不過現在那里最大最豪華的酒樓,就是他的。
當人人都禁錮在一個僵化的體系里不能(不愿)出來時,你先出來,你就成功了一半;后入者的困難就多得多。現在,多少人想開飯店開餐館?又多少人能成功?如同上海發行老八股時,先知先覺者大都賺得盆滿缽盈,現在的股市里,深度套牢的又有多少?
創業是一個很微妙的概念,有時同是一件事情,不同的時間就有不同的提法。十五年前,你開一家餐館,那叫創業;十五年后,你開一家餐館,那卻大半叫作謀生。道理很簡單,先入者在這十五年間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上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這種示范效應引來了更多的跟風者,于是你不但要努力彌補這十五年的時間成本,還要面對無數和自己一樣的競爭者,當然失敗的幾率就大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