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磨煉
在最開始的時候可能幾個創業者水平都差不多,比如說都是中學畢業,然后入世也就那么一兩年、兩三年,這個時候你要比的話,可能大家個兒差了一厘米,但是可能就是因為你是那個頭兒,你是那個CEO,所有最后的決策都需要你來做,別人可能開始也參與參與,跟你共同探討出主意,但最后一想這個事兒反正有他頂著呢,他去做決定,你最后做決定吧,別人就去睡覺了,然后你自己就在那兒對吧?苦思冥想的,然后翻來覆去地睡不著覺,想來想去,這個其實是無形當中你獲得的鍛煉、磨煉是別人的很多倍。最后就變成什么呢?你越來越強壯,你越來越粗大,越來越高。然后導致你和其他的合作伙伴的距離拉開了,可能后來大家到最后差距是一米高、兩米高、三米高。這個是在座的諸位無形獲得的一種競爭優勢。
然后由此會引發什么事呢?引發你跟下面副總之間見識的不同、閱歷的不同、經驗的不同,然后導致判斷的不同,甚至品位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就開始產生打架、分家、吵鬧。這是一種必然的過程,那么之后呢?對于很多創業企業來說,你必須要面對著你有一點越來越孤獨的那種感覺,然后你可能也經常有一種感覺:這么簡單的事情他們怎么看不到呢?這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因為所有的磨煉都被你經歷了,當然他們失去了成長的機會,所以導致他們會掉隊,這個非常重要。
還有一個股權釋放的度,這個其實也是沒有對錯的,但是你看所有現在上市的企業,他們的股權概念基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上市之后大股東還是控股50%以上。網游產業中就有很多,包括互聯網產業,有很多早期上市的,他們股權非常非常大;第二種情況是股權比較分散,最后上市的時候CEO可能占百分之二十幾、百分之十幾,然后會越來越少。比如說最近可能有一個申請IPO的公司,大家會看到可能CEO占了百分之二十幾,然后有三個副總分別占百分之十幾,這是屬于一種均勻式的股權分離方式。兩種股權形式分別都會帶來未來經營方式的一個極端,我認為是會走向兩個極端,所以大家怎么選擇呢?還是要慎重。
如果是獨占形式的,就是你上市之后還會占50%以上,這種情況一定會導致你比較傾向于獨斷的。為什么呢?因為你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你的觀點比別人強,后來你本來還想民主一下,但是最后沒法民主,因為他們的觀點跟你是不一樣的,最后你不得不說服自己,這事兒還是我拍板吧,最后你就離大家越來越遠,這是獨占式的。這時候你要享受孤獨,互聯網企業跟這種狀態比較像的如丁磊、陳天橋。
對于股權非獨占式的也有很多,包括張朝陽,他是屬于股權比較少的。分散式股權也會產生弊端,弊端是什么?如果CEO、領導人最后上市只占了百分之十幾,可能會產生馬上把股票賣了,走了算了,因為做來做去的,就好像自己誘惑力不是那么大,也許會想到賣了之后再去創一攤,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所以這樣的企業有可能走不了特別遙遠,這個我只能是猜測。因為咱們中國現在還沒有太多這樣的案例。
這一點我并不想說對錯,我只是想說這兩種情況很重要,大家要去思考。從我們完美時空自身的案例來說,骨干人員還是有很多股權分配的。最后上市的時候我是按百分之二十幾,我覺得還是不錯的。因為我們上市之前還是有VC進來,當時還在討價還價、大家互相占什么比例的時候,我覺得有一件事對我的影響還是蠻深的。我開始覺得他們占的比例太多了,我無法忍受。然后就僵持著,對方也不讓步。
這時候我找另外一個前輩咨詢,我說:“哎呀……他們占的股份太多了,我覺得占百分之二十幾就行了,他怎么占了30%多。”那個朋友就這么說:“他說宇峰,有的時候速度挺重要的,你就這么想,等你上市之后,你努力做企業,公司的利潤增長了百分之十幾、二十幾,你失去的那些就都回來了。與其在這兒折騰多少多少的股權,不如你未來把企業利潤做到增長個10%、20%,你也就回來了。”當時一想,我說沒問題,我有本事讓這個企業利潤一定要持續增長,所以現在這點兒股權該釋放就釋放吧。
這句話其實是救了我,我們當時就是因為我說OK那就簽吧。然后我們趕上了當時2006年9月8號的一個文,凡是9月8號之后設立的海外結構,必須得經過某一個審批才能上市,9月8號之前重組的,可以直接就走了,而我們是9月6號碰巧簽的字,然后9月8號出那個文了。我當時一想,看來有的時候不要太計較也是有好回報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