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在過去11年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跟Google競爭,這個也是一個文化競爭,早期的時候輸入一個詞搜索出來,中國是在一個新窗口看結果,Google是在原窗口打開,后來隨著Google的了解它發現中國人喜歡在新窗口打開。
但是還有一些沒改,比如Google認為作為搜索引擎來說它不應該涉及內容,但我們會認為中國互聯網上內容太少了,沒有信息再先進的技術也檢索不到,所以2003年開始百度想辦法讓用戶創造內容,所以有了貼吧、知道一系列用戶2.0的產品,到今天這些產品的流量已經跟百度檢索頁差不多了。所以我們做這些內容的時候我們得跟董事會講為什么作為一個搜索引擎也需要做這樣的事情。
到了今年我們又做了一個在美國文化價值觀認為不應該做的事情,一個搜索引擎的首頁只能是一個搜索框沒有其他內容,為什么?如果用戶沒有輸入他想要找的關鍵詞之前我就已經知道他想要找的是什么,我為了不可以給他。所以今年9月份推出了百度新首頁,在登陸狀態下默認列出你經常去的網站,如果這些網站有更新的話它會告訴你。所以新的首頁不再簡單是一個搜索框,也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頁面。這件事情也跟最近幾年技術發展是非常有關系的,首先是硬件的成本越來越便宜,帶寬越來越好,計算能力也越來越強大,每個人可以有個不同的首頁。
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去說服一些人,不是只有美國文化才對,不是只有美國成功的東西在中國才能成功。包括一些美國政要來了之后也問我說中國市場真是特殊,美國互聯網公司到中國全都失敗了。我說你想一想,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是第一大,美國很多很多公司在國際上都很成功,我們就算是第二大難道就不應該有一些公司在本土市場也很成功嗎?他想那倒也是。很多時候因為人們先入為主造成了我們做事情的難度比以前要大,比在美國做要大,所以我覺得建設成一個文化強國,要讓世界感知到中國文化是有價值的、是吸引人的、是值得模仿的,對于我們每個做企業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順風,會少很多阻力。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生逢其時,正好趕上三十年改革開放奠定了一定實力,我們開始有一定的自信,可以走出去開始發揮國際影響力了,所以我到現在每天還在上班還做一些別人看來很枯燥的事情,因為我覺得現在這個機會太好了。謝謝!
楊壯院長對話李彥宏
楊壯院長:百度競爭未來態勢和戰略趨勢是在中國把事情做到更好,還是引進到世界,在全世界范圍內和Google這樣的企業進行競爭?
李彥宏:剛才講到希望中國文化成為一個強勢的文化,這一點跟百度未來發展規劃是息息相關的,百度將來一定要走出去,這種情況下一個被別人認同的文化會幫助我們把這個事情做得更好。百度頭十年主要精力花在國內從一點一點做大變成市場第一位。第二個十年規劃或者說目標是三項,第一項是收入成長四十倍,達到1600億。第二要成為全球最大媒體平臺,第三百度這個詞要在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國際化的,一定要走出中國去,在其他的市場做好。
楊壯院長:很多EMBA學員對于你如何做到今天有很大的好奇,在成功之前你個人認為三項最重要的準備工作是什么?
李彥宏: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運氣(笑),我剛才也講了生逢其時,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能夠做成這樣的事情,在百度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在2000年初拿到第一筆風險投資,2000年3月大盤開始跌,所以如果晚6個月做這件事情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很關鍵的。
第二,我在北大學的專業的確跟現在做百度是完全相關的,我當時學的主要是信息檢索的理論,后來編程序是在美國練出來的功夫,在中國有了理論到美國實踐當時學的理論對于后來做搜索引擎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一個人在獲取信息過程當中,雖然知道信息通過這條渠道可以獲得,但如果要付出的代價比較大的話他就有可能放棄。比如說,楊老師說國家圖書館有個什么資料我想查查,可能就去了,如果喜馬拉雅山一個牧民也想知道同一個東西,別人也告訴他國家圖書館有,他是不會去的,對他來說代價太大了,他不可能走路再坐車坐飛機跑到圖書館查這個東西,這個代價是他不能承受的。這個原理在后來做搜索引擎的時候就轉化為我怎么讓用戶費越來越少的勁獲得信息,所以我們發展方向不是讓搜索引擎多復雜,我們做的是用戶想什么就輸入,不用學什么,直接輸入就行。所以在百度發展的過程當中,對應用性的強調是非常非常嚴格的比如早期,十年前你在一個搜索引擎里輸入一個關鍵字,等5秒出結果是很正常的事情,現在半秒不出來你就說是不是網絡斷了?如果能夠把速度稍微提一點,你一看后臺搜索量就提升5%,效果立竿見影。所以我覺得當時在北大學的東西后來的確是用上了。
第三個因素是跟我個人的性格比較有關系,不一定是一個普世的,是可以計算出來風險(Calculated risk),前段時間在南開大學搞招聘活動,當時南開校長出來介紹我說我是互聯網大潮的弄潮兒,他說很多人是坐那兒觀潮,而李彥宏是弄潮。我從來沒有覺得我站的位置很危險,我是經過了計算的,我覺得這件事情我可以做,我才站在那兒,可能在別人看來這事比較危險,但是在我看來我站那兒是沒事兒的。所以在百度發展過程當中,包括最初決定做百度這樣一個公司,我從87年進大學學的就是這個東西,到美國留學學會了實現這個東西,在華爾街知道整個股市金融系統怎么運作,到硅谷也做了一個美國人都在用的搜索引擎,我經歷的這些好像都是在為百度做準備,所以當時我覺得這個事應該能成。但是很多外界的人看來這個東西風險太大了,中國當時只有一千萬網民,中國也沒有真正靠技術做起來的先例,也沒有這個土壤,中國公司都講究軍事化管理,銷售都是公司里頭最高的,你靠技術就能做大?但是,我積累了這么長時間,覺得這事靠譜我就去做,以后百度發展的每一個階段,走這條路還是那條路,我都要先算一算,能做就做不能做我就不做。我也意識到對于很多其他成功創業者來說不是這樣,可能就是別人不敢做的我敢做的,我就成了,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但我不是。我是在冒險之前先算一算。
楊壯:我跟李總有一段接觸時間,接觸中發現他是相當務實的,腦子在不斷進行思考,一旦他認為這件事情值得做他就拼命做。有一次我跟他和俞敏洪 (微博)去騎馬,俞敏洪給人印象很外向,也喜歡滑雪,果真是這樣,俞敏洪大吼一聲就飛過去了。我當時印象李彥宏是一個很文質彬彬的科學家,結果大概5—10秒鐘我一聽見后面又一聲大吼,李彥宏沖殺上去了,兩個人不相上下。
我對人的性格特別關注,他剛才說的三條,我感覺我們很多學員要很多機會,但是抓不住,這個原因就是你的性格,我們去西點軍校,它一直強調時間管理,我個人認為時間管理就是個人管理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不好時間永遠管理不好,在自我問題上沒有重大判斷力的話時間很快就過去,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正確的事情是在很好計算的情況下預算出來的。
當今世界不確定性、復雜性、多元性的情況下,各國從政治經濟文化也出現很多很多不確定,從美國到歐洲、從希臘到土耳其很多地方都出現不確定。那么在眾多不確定性中,互聯網可能是當今時代一個很確定的事情,就是移動互聯網改變我們的一生,那么我們在移動互聯網大趨勢下百度有什么新的想法,你面對大趨勢有什么想法,給百度又帶來什么機遇和挑戰。
李彥宏:移動互聯網在十年前就有很大發展,那時候互聯網用戶是兩三千萬的量級,不停有人問我怎么看移動互聯網的未來趨勢。過去很多年我一直說我不準備應對,事實上我覺得過去很多年不應對是正確的,那時候用手機上網是很痛苦的體驗,而且這一點作為百度一個互聯網公司來說也是愛莫能助。但是近一兩年形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3G牌照發放了,三家運營商競爭非常激烈,智能手機的普及,這都使得用戶通過手機獲得真正互聯網的體驗成為可能,這一點我們也正在積極應對。對于百度來說最大的優勢是在,過去十一年的時間,主要的投入,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云端。我認為未來,移動終端只是一個終端,真正想獲得任何服務內容應用要靠云端,所以怎么樣把云端的能力跟終端跟智能手機更好結合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