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市場策劃關。你的產品怎么賣,怎么定位,你對消費者了解不了解?能否確定最精準的訴求,能否找到最準確的市場定位?像“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這個廣告起源于對消費者的調查。當時,我在武漢做市場調查,在一個公園里找一群老頭老太太聊,問他們吃不吃保健品。我們發現老年人還是信保健品的,但是吃不起,他們舍不得花錢,但希望兒女給他買,這在中國是個普遍現象。所以我們的廣告實際上是對子女說話。后來我們調查下來,我們的消費者中間75%的產品是子女送給父母的。
第三團隊關。產品再好,策劃再好,團隊執行能力不行同樣會失敗。
以前我們做市場調研時,是騎著自行車大街小巷地轉的,因為騎自行車可以抄近路。腦白金在尼爾森的調查中,他認為我們在全國各地做的廣告投放金額有三四十億,但其實我們一年投放只有三億,加上終端包裝等一年投放差不多在5億左右。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差距,這就是靠團隊,比如與國際品牌-全球品牌網-在中國做廣告的成本相比,我們的價格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
我要求我的團隊必須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這樣他們就會琢磨,我們怎樣使用廣告時間?一般電視臺廣告能賣掉70%就不錯,大部分賣不到一半,簽約的客戶突然不播了,那這一段(時間)電視臺就是空的。我們把這個時段要下來,當然價格就很低了。我們的團隊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很多很多創新的思路、方法,他們的執行力也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我在全國有300多家辦事處,只要降低一點成本,不賺錢也就變成賺錢了。想一想,一年需要投30億的廣告因為團隊執行力變成了3億,我們利潤空間一下子就出來了。
象這樣的細節有很多。比如像腦白金的產品如何擺放,我們辦事處的人會研究腦白金產品在商場里應該擺放多高,他認為1.5米以下不行,看不見,因為很多產品都在那個高度放著,最保險的高度是1.5到1.7米之間。可以說我們這個團隊每天都在琢磨執行。中國很多企業都存在這個問題,這是我們傳統文化帶來的弊端。很多團隊做事情失敗了,都會找理由,越是成功率低的人找的理由越是冠冕堂皇,后來我們就只問結果不問過程,這樣相對來講我們成功率就高了。
另外對于零售企業來說,你要把第一家店做好,哪怕用一年的時間,把所有的手冊都做好,你的新員工哪怕是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都能按照手冊來干,然后第二年再在資本推動下開10家店、100家店都不是問題。這叫試銷市場快不得,全國市場慢不得。
剛才說的腦白金只是一個例子,其實其他行業也一樣,你的產品、市場策劃、團隊,這三個環節決定了一個公司能否成功。
所以說一個企業產品的成功是靠團隊的心血灌輸出來的,這個東西沒有什么捷徑。我一直堅信天下掉不下來桃子,要想有桃子的話,就要靠一點一點的澆灌,該打農藥打農藥、該施肥要施肥、該澆水要澆水才行。
我的投資范圍很窄
很多人對于我為什么做網游感到非常疑惑。我做網游是歷史形成的,因為我們的核心團隊以前都是做IT、軟件的人。我們轉行做保健品是迫不得已,但這些人本行是IT。我是程序員出身,我喜歡編程,我們這些人對IT是有感情基礎的,有這么一個土壤,后來才開始做網游,如果我們是土生土長做保健品的,也不會有巨人網絡公司的誕生了。
我那個時候失業了,劉偉他們把公司管得很好,我不需要插手。我們也剛撤下來做銀行的投資,我沒事可干,就玩游戲,漸漸對游戲越來越熱愛,最后甚至上班也在玩游戲。劉偉他們進我辦公室開會,一看我在玩游戲就諷刺我兩句不務正業。后來我對游戲了解到一定程度后,就跟劉偉提出來我要投資網游2000萬,居然他們全部都舉手通過了。
其實投資不是那么簡單,以前我提議的投資基本上都被他們否定掉了。當時想投新浪,是因為吳征要退,想讓四通接,但四通沒有現金,老段找到我說你把他買下來吧,結果我開會和大家商量最后被否定掉了。還想投手機,當時絕大部分人都反對,也被否決了。再之后安徽省政府想要退出奇瑞汽車,2001年政府領導來找我,問我愿意不愿意接,這些又被團隊否決了。后來我提投網絡游戲要2000萬,居然全部通過,這又很意外。
我們投了2000萬,錢花完了游戲還沒做出來。這時候公司已經負債300萬,賬面是零,300萬服務器的錢還沒還。我們評估了一下,到產品出來并且能賺錢,還需要再投2000萬。我占75%的股份,最早的2000萬里面有1500萬是我的,另外500萬是我借給當時團隊的,按照有限責任公司同比例再增資的原則,我要再投1500萬,團隊再投500萬,但這個時候他們的錢不多,就不投了。后來劉偉他們腦白金的早期團隊也認購了一些股份,上市后價值增加了幾百倍。
我的投資原則是公司的日常經營、人財物管理這些東西我都不管,都是劉偉他們管。
我現在和外界接觸也不多,投資51.com我花的精力也不多。相對來說接觸到我的人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項目在劉偉那兒就被卡死了,只有過了劉偉這關才能到我這兒,我才會見面。
《贏在中國》的那些項目我肯定不會投的,投資我有自己的紀律,哪些行業投、哪些行業不投,除了金融和互聯網,其他行業我基本不碰。當然也要看人,但人再好,不是這兩個行業也不行,我投資范圍比較窄。
在這個新人輩出的年代,投資機會越來越多,但是對于很多企業家來說,難的是如何面對誘惑,我的想法是看準了、研究透了再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