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光速進入中國市場所設立的第一個辦事地城市,在一個睛朗的午后,南都記者應約在其位于盧灣區淮海路商圈的金茂大廈辦公室見到了曹大容:白襯衫,灰西褲,陽光帥氣,笑起來兩頰的酒窩若隱若現。由于在美國生活多年,他講話的時候喜歡穿插英文,有時還會反過來問記者“問題的背后是否還藏著一個問題”。
曹大容是光速在中國市場的第一個董事總經理。常駐上海辦公室只有4名同事,加上光速創投的投資人會交叉性地尋找項目,曹大容幾乎每周都來往北京、上海,更多的時候只有助理在辦公室,略顯冷清。但小小的辦公室,卻蘊含著推動多家中國互聯網新銳企業的力量。
趨勢看美國
作為光速創投在中國的第一個董事總經理,曹大容對光速創投在中國的投資風格影響頗深,讓光速的美國經驗接上中國的地氣,而這也折射著他個人的從業經歷。
曹大容的事業起步在美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士及碩士學位,曾經擔任英特爾公司營銷部主管,然后進入硅谷風險投資公司K LM C apital,花了5年的時間坐上了董事總經理的職位。這是他在三十而立前就取得的成績。
但是,在2002和2003年的時候,曹大容在硅谷的很多案子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操作,也更因為思鄉,曹大容選擇了在2004年回國。剛開始,曹大容選擇了在香港觀察內地的機會。兩年后,曹大容選擇了上海,成為了光速在中國的第一個董事總經理。
光速在美國很注重技術性突破的公司,加入光速后,技術出身的曹大容希望把光速在關注技術驅動型公司的傳統沿襲下來。
彼時2006年,中國的V C投資還不是那么成熟,同時傳統行業的增長和投資機會很多。曹大容在加入光速的頭兩年,先后投下了銀河傳媒、天利半導體、樂拍、艾諾威、美國石油鉆采系統有限公司。出手也很“大方”,比如,銀河傳媒就投了1000萬美元,天利半導體就投了700萬美元。在當時,這些都是不小的投資金額。
但很快曹大容就發現中國的傳統行業在技術方面優勢不大,以半導體行業為例,“技術是美國人掌握、操作系統是韓國人掌握,客戶市場在海外,中國的半導體這場戰打不過來。”
于是,曹大容開始了方向性的調整,從剛開始的制造、傳統能源、機械等領域,轉向集中投資消費和移動互聯網領域。
曹大容尤其重視中國IT領域的發展。“中國的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原材料的成本越來越高,要提高效率,肯定要做IT。”
在IT領域,目前曹大容看案子更多的是集中在軟件服務和云計算。更細來說,云計算看好的是第三方服務平臺或者存儲、計算等,還要有工具、分析等更綜合性的做法。
曹大容認為,中國的投資方式最終會跟美國趨同。美國很多公司從技術出發點來做,因為只有技術存在壁壘。比如,光速在美國投的一個案子Pulse,他們專門做技術平臺,通過分析用戶以前讀過的內容,分析用戶喜歡什么東西,然后在社交媒體等平臺抓取用戶有興趣的內容在Pulse上播放,從而使用戶的效率更高。這個概念很簡單,但信息要抓得好抓得準,是由技術決定的。
光速在美國的特點是關注早期,也做一些天使投資。剛進入中國時,更多基金關注偏晚期的項目。但是隨著在Pre-IPO等投資競爭激烈、投資回報率日益下滑,資本開始聚焦至早期階段。曹大容也明顯感覺到中國的市場在金融危機前后有著明顯的變化。“金融危機之后,晚期的質量不像以前那么好。”
從那時候開始,曹大容開始推動光速的投資往更早期走,至今幾乎80%的案子都是屬于早期投資。曹大容特意解釋了早期的概念,就是“沒有銷售,甚至是更早的階段,利潤是絕對沒有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