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出“林書豪”
曹大容很喜歡籃球,他非常欣賞林書豪。但與普通的球迷不同,曹大容從林書豪身上,還看到了一個人成功的因素。
“林書豪的投球、運球、速度等都一般,但是有一點不一樣,就是這個人超級自信。”曹大容非常贊賞這一點。“我自己打籃球,知道這種在球場上的感覺,這種自信比能想象到的最強的自信程度還要強。”
這種對人才軟實力的關注,也同樣體現在曹大容對創業團隊的考察上。光速創投投資很多早期項目,從V C投資到最后上市,其產品、市場可能完全不一樣,這個過程創業團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早期的項目特別考驗人的眼光,曹大容也不否認早期的案例其實是在投資團隊。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具有成功基因的創業者?
曹大容對此顯得很謙虛,說他還在學習怎么看人,但他認為成功的人是有共同點的,怎么去系統化、去分析,他仍然在“try(嘗試)”。
要取得成功,當然要挑有能力的人,但這種能力并非特指在某個領域。這方面,大學時代在美國高盛實習的經歷,給曹大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高盛成功是必然的,因為高盛的H R在招人的時候對人的要求很獨特。有些企業是招有經驗的人,但是高盛是招有能力的人。比如,去普林斯頓大學招一個學物理的人,去找一個化學碩士,盡管這些人不懂財務,高盛卻說,這個人能力強,不懂財務方面的知識高盛可以教會他。招有能力的人,成功率會高很多。
但能力之外,光速團隊討論更多的是創業團隊的出發點。曹大容說,把一家企業從零做到IPO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出發點肯定不是為了錢來創業,也不是因為有錢有經驗了而來創業”。創業是需要一天24小時投入的事情,必須有m otivation(動力)。
曹大容曾經在微博上發起一個投票,投票的內容是“成功的創業者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他把自己的一票投給了“先天”,或許在他眼里,好的創業者很難刻意去塑造出來。
發展“親子”關系
認為創業者是“先天的”,并不是說曹大容不重視后天努力,恰好相反,他對自己投資的企業強調一種責任感,不余遺力進行后天的栽培。
生活中,曹大容是兩個兒子的父親,還是改善中國貧困山區孩子的教育環境的民間組織麥田教育基金會的理事,非常注重小孩教育,與朋友交流,除了投資之外,教育小孩是必談的話題。
只是與養小孩有所不同,小孩子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企業卻擁有選擇V C的權利。
因此,V C與企業之間的“親子”文化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投資能夠成功。
在光速創投,曹大容在努力建立這樣的文化:首先是尊重企業,營造一種平等的文化,無論是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還是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的溝通,都是平等的。他希望光速與企業在合作之后能共同成長。因此無論對早期或者是后期的企業,曹大容都希望光速能成為第一輪的領投投資機構,在第二輪投資的時候再投第二筆錢。中微半導體、聚勝萬合、大眾點評、優眾網等案例均是如此。
在美國,曹大容見過很多案例,V C投資之后覺得C E O不行就將其換掉。但在中國,光速堅持產品和文化還是要由創業團隊來創立。因為在美國,一般創業團隊更偏技術,技術團隊不見得適合做C E O,假如產品做出來之后賣得很好,可以轉換角色就做C T O。但是,在中國創始人就是老板,找新的接任人分走創始人二三成股份,對于創始人來說,這是沒有辦法接受的事情,也會讓創業企業陷入很大的危機。
“這樣整個流程就是良性的雙向選擇了,最終能選我們的企業,也是我們要投的企業。”曹大容說。
為了實現這種良好的“親子”關系,曹大容特別放緩投資的步伐,從了解一個案例到最后決定切入,也都比較謹慎。這也是光速的文化所在,光速在美國也不會投很多案子,但對所投的案子會花很多時間成本。“這種責任心,使得我們對每個案子都特別謹慎,會一起共同成長,否則就直接不投了。”曹大容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