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財富,信中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董事長汪潮涌先生認為,財富是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要盡量享受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檢驗你的這個投資眼光和你的這種能力的。
此外汪潮涌認為,對于年輕人來說,不要把錢當做自己的追求。你去追求卓越,錢自然就會跟著來。當你有遠大的目標和志向的時候,你就是財富,錢成為了一個副產品。
以下是汪潮涌對財富的觀點:
98年亞洲金融危機,給了我一個很大的觸動,就是中國這個需要這個自己的投資銀行,需要高端的金融人才,當然我在摩根當首代的時候,也代表中國跟摩根史丹利和建設銀行談判,然后后來和其他的一些同事們一塊兒把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給促成,中金,但中金還是一個中外合資的,后來我就我們有個想法,就是有一批志同道合的華爾街的專業,留學生回來,創辦中國自己的投資銀行,后來這個建議呢,就被這個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總理接受了,然后就把這個一批留學生請回來在各個部門當顧問,那么我就這個也是這批人,辭掉工作,到了國家開發銀行當顧問。落差確實是很大,因為那時候我在華爾街已經干了十幾年了,薪酬已經是這個超過百萬美元,那么到了國家開發銀行,拿幾千塊工資,人民幣的。最后我說,對干脆就是我說作為結論,我說拿一塊錢,就不要了,這個開行的工資,那就純粹為了做貢獻,因為首先畢竟當時出國的時候,有這個想法要學成歸國做一些事情,第二個,這也補上我在國內的這種金融機構的一個工作的一個經歷,所以我覺得在開發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工作將近兩年的經歷對我還是很珍貴的。雖然沒有這個財務上的收入,但是有其他方面的一些這個收獲。非常值得。
因為當時就激勵我們呢,就有一種就像當年錢學森他們回來說,50年代他們回來的是建設國家,這個為中國這個發展這個核武器,我們說我們這個華爾街的投行是和平時代的這種金融核武器,所以我們回來,所承擔的這種使命和責任感也是很重大的,就帶著一種使命感和一種責任感回來的,所以這個時候就是那些收入啊,待遇就次要,而且當時也有一個一定的事業基礎。
對于財富,我非常的淡然,因為我在這個小時候,十幾年在農村的時候,幾乎對錢沒有概念,希望能夠有三頓飯吃就行,衣服可能就是一年3套衣服,這個上大學的時候,連皮鞋也沒穿過,手表也沒戴過,我也覺得現在回想也覺得挺好的,這個那時候因為沒有什么壓力,社會沒有那么浮躁,也沒有人說你這個為什么這個穿的那么樸素。那么后來就是說到了華爾街工作以后,就是說覺得能夠為家人啊,能夠為孩子啊,能夠提供一個安全保障,就可以了。那么作為后來做投資呢,主要是覺得一個就是要這個嘗試自己的眼光,選擇是不是正確,第二個也幫助這些個創業者,實現他們的理想,就是用這種目標去鼓勵自己做投資,當然到現在呢,我覺得這個當然從個人的需求來講,是絕對是沒有任何的需求。可是呢,如果想到要做慈善,做CYE慈善,做這個比如說支持我那個美洲杯中國支隊,到海外去替中國去制造這個影響力,這個還覺得需要更大的一個投,更大的投入。這個所以這塊我覺得是我們未來今后幾十年的一個動力吧,你像巴菲特說的那個,這個財富是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要盡量享受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檢驗你的這個投資眼光和你的這種能力的。
對于年輕人,你去追求卓越,錢自然就會跟著來。當你有遠大的目標和志向的時候,你就是財富這成為了一個負產品。其實這點不光是說我對自己這么要求,我們在選擇項目的時候,選擇我們創業團隊選擇什么樣公司的這個創始人去投資的時候,也是非常看中這點,一些個創業的目標是一切是為了賺錢的這種企業家,我們這個反而是敬而遠之,這個那些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同時又腳踏實地,這個不是說去空談誤國這種空想家,那么我們愿意和他們一起這個前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