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創業辦了一家網站。老板算是大股東,負責出資和管理,兩個朋友負責技術,我負責市場,我們是小股東。這幾年發展得還不錯,從當初的四個人到現在已經有七八十人了,還拿到了一筆風投。雖然我對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早有心理準備,但想不到來得這么快。風投進來之后推薦了一個“營銷大師”來幫我們,要做全新的商業模式,目前效果還可以,但搞技術的兩個股東和他的理念不合,老板兼大股東為此還跟負責技術的兩個股東吵翻了。我現在感覺兩難:我究竟應該站在哪一邊?
一般來說,創業團隊的構成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稱之為有核心主導的創業團隊,這種創業團隊一般是有一個人想到了一個商業點子或有了一個商業機會,他就開始組所需要的團隊。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第二類是群體性的創業團隊,主要來自于因為經驗、友誼和共同興趣等關系而結緣的伙伴,一起發現商業機會,例如Yahoo!的楊致遠和Cye斯坦福電機研究所博士班的同學大衛·費羅,微軟的比爾·蓋茨和童年玩伴保羅·艾倫等,后者的穩定性要比前者差。據國外一家研究機構對100家成長最快的小公司所做的調查,發現其中有一半的創業團隊無法在公司頭五年中存活下來。原因要么是創業團隊成員不再適應發展需要,要么是分配不公或者理念不一致。
我的看法是,首先你要想清楚:當初一起創業的目標是什么?當然是為了成功、吸引風投,最終企業上市,并非僅僅是為了幾個志同道合的人要在一起“過家家”;因此,你們幾人之間最重要的紐帶就是這家公司而并不只是風雨兄弟情,不管是風投或者所謂的“營銷大師”,他們加入團隊也是為了把這個公司“撫養”大。
根據你的信中所說,顯然風投進來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在這種情況下,我想你們應該做的是齊心合力把公司往更好的方向去推,而不是和后加入的人扯皮、拖后腿。我想只要你目光放遠一點,盯住最終的目標,那么短時間的矛盾就不那么可怕,不必太在意當下的紛爭,或者糾結自己要站在哪一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