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個人的胸懷有多寬,眼光有多遠決定了他日后事業能夠做多大與走多遠之本,根據一些市場調研數據分析表明,中國的民營企業平均壽命一般為2.9年,而美國的企業卻是40年,二者相比竟然有如此大的差異。難道外資企業比中國企業聰明?或者他們比我們更懂得經營?還是有其他我們沒有想到的問題、、、、、等等,不管是何種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經營企業的本質就是經營出一批批為企業經營的人才,通過人才不斷經營出各種有價值的產品,最終才能獲得投入的產出,無論是企業的地位,還是財務狀況與影響力等等。那么究竟是何種原因影響企業發展與進步呢?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深度剖析原因:
一、CEO文化決定了企業的工作氛圍:
在中國企業工作,我想很多職業經理人也時常會遇到的難題就是如何與老板的文化相融合與匹配,曾做過一份市場調查,根據不同的級別,不同的崗位離職原因做了一個統計,結果如下:
中國企業CEO喜歡一言堂,唯我獨尊,喜歡讓員工天天捧著,很難聽進別人的相關意見,這也難怪,老板的出身與經歷決定他如何看待文化與管理內涵。
日常的工作中,也許你看不到老板,但老板卻能明察秋毫地在觀察著你的一舉一動。公司里處處有管理的暗線,原因何在,就是老板不相信企業員工會為公司真心真意的工作,總以為員工在公司就是為了混日子與拿工資。沒有信任,何來的凝聚力與主動性。以前流行這樣的用人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理念,但隨著時代在不斷的進步與超越。如今的那套也行不通與落伍了。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用人要疑,疑人也用”的理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終究會被現實所淘汰。
中國老板喜歡搞平衡,這就是文化,明知道那個員工不行,但還是要用,原因何在?就是這個員工忠誠,雖然能力不夠,但聽話就行。常遇到公司開會,老板就喜歡搞事的人,搞什么,就是找別人的不足,找別人的毛病。讓員工相互監督,總認為有了監督,員工就不會放錯,事實卻恰恰相反,一個做的好好的管理者,就是因為在平時管理上過于嚴格要求得罪了一些員工,反而會受到一些員工的投訴。在外資公司治理企業管理時首先是法,其次是理,最后是情。但在中國民企中卻恰恰相反,老板首先想到的是情,其次是理,最后是法。這就是中西方管理與文化的差異。
二、CEO的經營理念決定了企業的出路
談到公司經營理念,很多企業CEO會把銷售與市場的策略混為一體,其實二者的區別很大,公司經營理念主要是對企業管理的一種認識與理解,比如:三流的企業講服務,二流的企業講產品,一流的企業講文化,卓越的企業講故事。經營理念中有一個投入產出的概念,講究的是公司想掙多少的錢,前期準備投入多少,投在哪里?怎么投?什么時候投?是人重要,還是產品重要?是法制多一點還是人治多一點?企業經營理念更多的是體現取與舍的問題,前與后的問題,多與少的問題。
銷售與市場的策略主要是講究渠道網點的開拓問題、市場整體布局問題、代理商、經銷商的激勵問題,市場品牌推廣問題,消費者滿意度提升問題,側重于政策的優越性,品牌的認知度與消費者的口碑。
曾遇到一個CEO是財務管理出身,接觸后,發現他的管理理念完全是投入產出的理念,講究的投入馬上就能實現回報,過于現實,缺乏對企業經營的理解,投入需要一個過程,同樣回報更需要一個過程。做財務出身的人做事過于嚴謹,不懂得如何變通,同時也就失去了對事物判斷的變化能力。還有就是財務出身的怕出錯,對擔當責任方面相對弱一點,所以做事、做決策方面也就少了一份魄力。
總而言之,CEO的經營理念一旦出現了錯誤,不僅是企業的災難,更是眾多職業經理人的噩夢與傷害。到頭來,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