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需求真實存在”:多數新產品要滿足的需求都是已被其他產品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的(除了因為環境變化或技術革新而產生的全新的需求)。
從用戶角度來說,雖然新的產品可以滿足其需求,但是用戶已經有慣用的一種或多種產品來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時如何判斷新產品是否會被大量用戶所使用呢?這里不需考慮產品的前期成長問題,本文要討論的是產品發展到足夠成熟情況下,產品是否會被一個普通的目標用戶接受?
舉例:語音圖片社交產品。產品定位及產品設計已確定,有成熟的團隊,可以保證開發出穩定漂亮的產品,同時已經到位足夠的融資來保證可以通過廣告方式獲得100W用戶試用(設100W用戶已經足夠使產品在內容上正常運轉)。那么問題是,在100W用戶之后,用戶會自發的留存和增長么?如果會,即可認為需求是真實存在的。
本文即討論如何先驗需求是否真實的存在。(該討論的目的是用于開發產品之前分析產品成功的概率,幫助我們做方向上的判斷,而客觀上產品能否成功只有通過推出真實的產品才能檢驗)
如上定義中,因為環境變化或者技術革新出現的全新的需求通常是直觀的。本文重點討論產品要滿足的需求已被其他產品某種程度滿足的情況。用戶存在某需求,之前一直使用產品A來滿足,現在他初次接觸新產品B,也能滿足該需求。這個時候如果他轉移使用A是有成本的。而如果B在產品設計上更好的滿足他的需求,他就會因為使用B而帶來收益。而用戶是否轉移,取決于他的收益是否大于成本。
使用新產品的轉移成本有哪些?
1.學習成本,學會使用新的產品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
2.品牌成本,用戶可能已經對原有的產品養成品牌忠誠,這時情感上有持續使用原產品的慣性思維。
3.原有積累成本,用戶在使用原有產品的過程中積累的資源、人脈、威信等等對他有價值的東西。
4.網絡成本,用戶使用新產品早期沒有其他用戶(如他的朋友)和他互動的成本。
而使用新產品的收益,是新產品在解決需求時相對原有產品在效率上的提升。
此時,我們需要比較收益是否大于成本,而實際上兩者都是難以量化來比較的,這也是產品需求分析最大的難題。在此筆者提出一種方式來側面衡量收益是否大于成本:觀察用戶使用新產品時是否有驚喜的感覺。之所以這么提出,是因為筆者發現自己轉移使用的新產品通常都在最初就給了筆者驚喜的感覺,同時也觀察到其他一些用戶有類似的情況。
那又如何來觀察驚喜呢,最佳的辦法是用戶調研。盡量模擬如例證中100w用戶之后的情況來做調研即可以。使用高保真原型讓用戶以為在使用一個真實產品的情況下調研用戶直覺上的情緒變化。
總結以上,如果你的產品不是針對環境或技術的大變化下產生的新需求,那么你所滿足的需求通常已經有多種方案可以供用戶選擇了,如果你的產品設計不能夠給用戶在滿足這個需求上足夠的驚喜,通常用戶是不會轉移到你的產品的。此時,你的產品所滿足的需求不真實存在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