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6歲的王朔,正在籌備自己的第二次創業,依然是自己熟悉的IT行業,他抱著“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的心態,這一次,他自信滿滿,因為他制定出了一份有獎有罰的階級薪酬。而三年前,在濟南高新區,他就是絆在了同等待遇上。
三年前,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王朔,跟同宿舍的三位舍友,一起來到了濟南高新區,租下了一個14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從本專業出發,做起了IT生意,當時出資人只有王朔一人,其他三位合伙人并沒有股份,只是跟著王朔干,拿工資而已,但王朔還是將他們看成了合伙人,就這樣,四人小團隊開始運營了。
開始創業的日子充滿了艱苦,沒有利潤,王朔他們四人在長達七個月的時間里,一分工資都沒有拿,直到2011年春節前夕,公司開始盈利,雖然利潤很少,王朔還是全部拿了出來,按照1:1的方式,全部分給了跟他干的三位舍友,自己一分紅利都沒有拿。“這一次的分紅,振奮了團隊,轉過年,大家干活的熱情更高了,2011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已經達到了20多萬,這對我們這家初創型小公司來說,已經很可喜了,我們又招了三位員工,這時候才有點辦公司的感覺。”王朔告訴記者,公司開始盈利后,三位舍友也開始正常領工資了,因為都是一起打拼的兄弟,工資、獎金大家都是一樣的,當時并沒有覺得不妥,在公司崗位上,級別也都一樣。
2012年,公司效益已經不錯了,一年百八十萬的利潤不成問題,但王朔并沒有因為公司效益的轉好開心,相反,其中一位合伙人找到王朔,提議將他們四位創始元老進行職務劃分,并設立浮動獎金制度。“這位合伙人從建公司就一直跑銷售,他覺得公司利潤他的功勞最好,覺得平等待遇不公平。”王朔說,當時只想著公司是四個人一起建立起來的,就回絕了這個提議,“之后他又找了我兩次,于是我像以往一樣,召開了四人會議,這個提議受到了其他兩人的反對,這件事成為了公司散伙的導火索。”
王朔說,這件事后,四個人的關系已經完全破裂了,提建議的人受到了排擠,很快就辭職了,自己分離出去重新建立了同類公司,因為之前跑銷售,公司的客戶也被帶走了一大半,導致公司運營一下子癱瘓了。
這件事刺激到了王朔,他頻繁的召集剩余的兩位合伙人開會,并埋怨他們銷售業績,“不出半年,剩下的兩位合伙人也走了,就剩下了我一個光桿司令。”王朔說,“雖然那時候公司還有微利,但在合伙上徹底失敗的我,還是決定關閉公司,重新組建團隊起步,于是有了今天的第二次創業。”
八月份,王朔的公司就要開業了,這一次有很清晰的股份情況,薪酬機制,以及分紅機制,并分設了部門和崗位,他總結自己的第一次失敗:“合伙也要明明白白。”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