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面對著外部、內部和技術三方面的效率壓力。
首先,從外部比較來看,在全球產業分工、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應該占據何種價值鏈的分工,具有何種比較優勢?
其次,從內部生產的角度來看,企業應采用何種模式?規模化還是精益生產?如何擺脫以往粗放式發展所帶來的低效、低附加值現狀,向精細化模式和高附加值業務轉型?最后,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考慮科技革命背景下,新技術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在原有的技術軌道下企業經營非常有效率,當面對技術軌道的突然躍遷,企業也會陷入絕對低效。
質優價廉的中國制造產品曾經統治全球市場,針織服裝、玩具、小商品等,譽滿全球。東部沿海的眾多中小企業依靠源源不斷的外貿訂單,獲得飛速的發展。但是,隨著近幾年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制造的效率優勢正在逐漸喪失。眼鏡老板跑路,玩具老板自 殺,而耐克等運動品牌企業正在把工廠搬到越南或者東南亞等成本更低的地方,曾經充斥著中國商品的沃爾瑪超市,現在更多的貨品則是來自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家。不管是通過產業升級還是戰略轉型,中國企業需要重新找到最有利的定位。
顯然,“中國制造”不能繼續定位于提供廉價勞動力,那往往是附加值很低的生產環節。企業做最臟最累最苦的活,最終的收獲卻不過如此。全球產業鏈分工是大勢所趨,中國企業要拓展自己的價值鏈,尤其在全球化時代,如何從全球資源配置的角度設計價值鏈,優化制造環節,就成為制造企業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
從企業內部經營效率來看,一些企業在發展戰略上的錯誤使得他們的絕對效率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最近,幾家央企成為“巨虧王”,例如鞍鋼、中冶、中遠、中鋁等企業。雖然這些企業的虧損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外部經濟環境和行業發展的影響,但是自身經營模式缺乏靈活性,經營成本過高,也是造成業績低迷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央企比較容易獲得資源和政策支持,傾向于規模擴張,經濟形勢處于上升周期的時候,往往沿著產業鏈橫向、縱向大規模擴張,理由是采用一體化發展戰略容易規避各種市場經營風險。經濟形勢低迷的時候,這種模式又成了“企業辦社會”,造成企業負擔沉重,騰挪困難。
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提升內部效率的緊迫性,例如鞍鋼提出了堅決甩掉不該干、干得不好的項目,中鋁也將有序退出鋁加工市場,以達到優化企業資產結構,降低資產負債率,專注于優質資源開發,向價值鏈高端發展。
企業之間的競爭好像賽跑,蘋果換到了一條技術和模式上的快速跑道——智能手機,把諾基亞等遠遠拋在后面。突破性技術變革帶動了企業經營效率的躍遷,在新的科技革命背景下,企業所面對的用戶需求、制造方式、管理模式都將發生變化。
例如,用戶需求將日益個性化,這要求企業采用最有效率的柔性化生產方式以滿足用戶長尾需求,而最有效率的方式則可能從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轉變,企業不再是將規模生產的產品賣給用戶,而是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靈活地小批量制造。
以“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改變了傳統企業中技術依附于生產的狀態,現在則是生產完全為技術服務。只要開發出可用來印刷產品的復合材料并精細化設計,就可實現個性化生產,適用于CYE設計樣機,加快新產品投入市場的速度。因此,海爾認為互聯網顛覆了傳統經濟的模式,新模式的基礎和運行體現在網絡化上,是 “網絡化的用戶、網絡化的市場、網絡化的資源”。
未來,中國企業需要完成產業轉型與升級,提升內部的經營效率,并做好應對技術革命帶來突破性變革的準備。對外,根據全球產業鏈分工,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途徑在于改變單純的制造模式,逐步向服務環節延伸。對內,一方面開放更多行業的民營企業準入,注入新的創新活力,以市場的力量提升企業效率;另一方面,針對企業內部經營狀況,實施精益化生產和管理。對技術,高度關注技術突破和變革特征,及時發現并采用新的技術模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