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貪心會招致一起毀滅——公地悲劇
自然生態中有很多經濟學值得學習和參考的部分。在有限的資源中,如果捕食者太多就會出現問題。如果這個資源是公有資源的話就更明顯。在1968年刊登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論文中,生物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指出,如果沒有共同制定的強制規則的話,公有地的稀缺資源就會因不負責任的過度濫用而被破壞殆盡。這就是“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人們會為了搶占個人的利益,在村莊上的公有草地上盡可能地多放牧自己牛群,加勒特·哈丁對此現象說明如下。
“毀滅是人類奔向的最終目的地。在相信可以自由利用公有資源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樣最終得到的就是毀滅。在公有資源的利用上保障自由的話,會把大家引向毀滅。”
這樣的公地悲劇不只在草地上,在漁場中也經常會發生。有的漁船經常進入不屬于本國的非公海區域捕魚。如果放任這種濫捕行為,最后這片海域中的魚就可能會絕種。這種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點的資源就叫做公有資源。
哈丁的公地悲劇理論是存在假設前提的。第一,哈丁描述的公有地不是管理良好的公共資源而是人和人都可以介入的開放形態的資源;第二,哈丁假設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很少溝通或者沒有溝通;第三,哈丁假設人們的行為只受自己的眼前利益驅動;第四,作為避免這種悲劇的解決方案,哈丁只提出了私有化和政府介入兩種。
并非所有人都是能夠招致公地悲劇的傻瓜。人們具有預測長期狀況的規劃能力,也可以互相溝通來調節出現的狀況,也知道與私有化相比,繼續保持資源公有更有利,另外也具備了即使沒有政府的介入,也可以讓利害各方通過溝通和協調繼續維持公有地的社會性。200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首位女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指出了利害各方的協調,是充分解決公地悲劇問題的一大可能。
20世紀20年代,美國緬因州沿海的海蟹因濫捕而幾近滅絕,感到問題嚴重性的漁民們聚在一起想辦法,并且制定了捕蟹的順序、放捕蟹網的規則等一系列內部約束規則。其結果就是,在美國東北部其他沿海和加拿大海蟹漁場的完全崩潰中,緬因州的漁民成了唯一能夠幸存下來的。
另外也有原本靠利害各方的協作而運轉良好的公地在政府介入后反而情況惡化的例子。非洲的馬賽族在英國殖民統治以前,以部落為單位很好地管理著他們的牧場。可是,不理解部落管理制度的CYE英國人,頒布了草地保護法令,并動員行政力量限制能夠利用草地的人數。結果原有的自治管理制度崩潰,監管草地的人員又嚴重不足,而無法信任英國制度的人們開始無節制進行放牧,最終牧場被徹底荒廢掉。
在生態環境中發生的公地悲劇在知識資源上也是適用的。特別是現在因特網上有大量的免費知識,所以這種可能性就更大。一個人費盡千辛萬苦發現和總結了新的知識,但是如果其他人可以輕易地免費獲取的話,就不會再有人愿意努力去發現新的有價值的知識了。所以,對于有價值的知識,要用知識產權法進行保護,才會對整體社會有更大的幫助。
在知識領域中,雖然會有公地悲劇的發生,相反也會有反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的發生。1998年邁克爾·赫勒(Michael Heller)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描述了生物醫學領域中過高的知識產權制度和專利許可,使得很多稀缺和有價值的科學資源無法得到利用而只能被束之高閣的狀況。
經濟學領域中,公有資源使用上的成功案例有微觀經濟學數碼圖書館econport, econport是國立科學基金會下的國立科學數碼圖書館的支援下由亞利桑那大學經濟實驗研究所和人工智能研究所創辦的數碼圖書館。這個圖書館的目的是制作和發布微觀經濟學教育資源,尤其是關注學習、教育和研究用微觀經濟學實驗資料的制作和收集。在進行微觀經濟學教學的時候,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econport獲得非常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其使用人數在逐年增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