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t Taste 對中國生鮮與食品企業的警示
警示一生鮮電商模式的問題:
1在中國生鮮電商領域目前擁有B2B ,B2C,O2O三種可見的模式。
B2B一般滿足的是集團采購或者酒店食財采購,目前在國內有一些從事供應鏈和冷鏈管理的企業在做,但存在的問題是回款周期慢的問題。
B2C 國內生鮮電商的主流模式,也是gilt tast的問題,依然繞不開核心的物流配送和電商所說的品類困境的問題。
O2O 正在小規模嘗試的區域性解決解決方案,但在中國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普及的案例,只在中國的某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的某些小區之間進行試水,做同城O2O的生鮮配送,其目的也是為了繞開CYE物流,目前來看還是適合傳統的擁有一定數量的線下門店進行試水。
選擇何種模式應該從自身資源的配置角度出發,并不局限于何種模式可以成功,國外已經有像亞馬遜這樣綜合平臺做電商成功的案例,國內還是處于燒錢試探階段,沒有證明任何一種模式是可行或者不可行。
警示二:食材體系的規劃問題。
這不會只是gait tast 的問題,在中國做生鮮電商這個問題會更加突出,原因是:
1 中國的食材差異太大,看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就知道中國每一個區域都會有不同飲食文化,可能廣東流行的海鮮,在內地某些區域并不流行。這對食材的選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意味著你無法標準化食材的選擇,中國的這種不同區域差異化的食材特性會比國外要更加明顯。你需要無限的去擴展自己的品類。
2 食材規劃中你還需要考慮毛利率問題:由于國內高企的流量獲取成本以及物流配送成本,低毛利的品類根本無利可圖,所以要么走高端路線做高端食材,要么做個性化食材。做普通日常剛需的在超市能夠買得到的品類失敗的風險較高,不僅利潤較低,重要的是采購這個食材的用戶習慣一直在線下,很難轉化。當然依托天貓這種平臺做經過加工后的熟食是一種選擇。
3 食材規劃中還有一個核心的突出問題無法標準化,電商之所以興起,是因為目前電商的品類產品都有嚴格的標準,比如電腦是什么配置之類;但是對于生鮮電商而言,你一塊豬肉的配送你根本法保證有多少比例的肥肉,有多少比例的瘦肉,可能昨天購買的產品和今天根本不一樣。
警示三:食品安全問題。
是在中國現階段會相對突出的問題,中國的食品安全并不是某一家生鮮電商就可以解決的,所以,在整體大環境之下,普遍認為解決食品安全需要布局全產業鏈才可以從源頭控制食品,否則你始終無法避免會不會存在食品安全的風險,但是在中國能從田間做到餐桌的沒有幾個,所以,對于食品安全一般的解決方法說依靠采購把控質量,但效果多少并不好說。
警示四:冷鏈與物流配送問題,這也是guit tast苦惱的問題
先說冷鏈問題 :前幾天與大連一家水產公司負責人聊天,他給出的認識是中國冷鏈還很落后,還需要像國外大力學習。而生鮮對冷鏈的要求不只是我們看到的新鮮度問題,拋出幾個例子供CYE參考:香蕉不能進冷庫;蘋果要進冷庫;魚容易死掉,需要加冰,并每隔固定的時間需要充氧;海鮮需要海水,空心菜要橫放….但是這幾個問題都沒搞清楚,就去做生鮮,顯然不靠譜,而這每一類問題都需要有專人去照顧,所以,還不用說到冷鏈更高級的階段,但沒有冷鏈,生鮮的配送也就失去了意義。
物流的問題:1是怎么配送的問題,同樣是時效性的問題,如果配送范圍過大,不光是物流成本高,而且用戶需求失去了時效性,食材新鮮度無法保證。 2 誰來收的問題,一般的快遞可以推在哪里,但對于新鮮度有要求的生鮮不能擠壓不能等。所以,有人認為在中國這么大的區域的,只適合做本地化的生鮮平臺,全國配送很難保證用戶體驗。
警示五:用戶到底是誰的問題?
在中國用戶群中,除掉高端用戶,真正生鮮電商需求最強烈的是超市生力軍“老大媽們”,可是,老大媽們根本不會網購。這導致做飯的人不買,買的人不做飯,如何推廣營銷是關鍵。
Guit tast給中國生鮮的啟示遠不只這些,如果能夠想清楚上面的五個問題,中國的生鮮電商理論上依然還是一片藍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