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硅谷有一個有趣的說法,人們會用”不性感(unsexy)”來形容你做的事情沒意思。對創業公司來說,多數情況下這個unsexy在說的是——面向企業端的產品,他們通常不太容易讓消費者弄明白;還處于沒有找到“拐點(turning point)”或者沒有確定產品模型的初期創業公司。但是創業的未知數我們都難預測,如果你和這兩類公司的情況類似,就意味著“不性感嗎”?
在硅谷有一個有趣的說法,人們會用”不性感(unsexy)”來形容你做的事情沒意思。對創業公司來說,多數情況下這個unsexy在說的是——面向企業端的產品,他們通常不太容易讓消費者弄明白;還處于沒有找到“拐點(turning point)”或者沒有確定產品模型的初期創業公司。但是創業的未知數我們都難預測,如果你和這兩類公司的情況類似,就意味著“不性感嗎”?
當然不是的。
最近在硅谷山景城舉辦了一場叫做unSEXY的活動,這是孵化器500 Startups每年都會舉辦的一場針對前面說的兩類公司的討論活動。它的主題主要圍繞一個初創公司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例如用戶增長、招聘、產品設計、如何建立品牌并持續增加用戶轉化率等。
我們來看看他們都分別分享了哪些經驗:
首先,如何拉動用戶增長——Growth Hacking,以及,“不斷的去做用戶測試,超過你計劃的10倍。”
來自SlideShare的CEO Rashimi Sinha提到了Growth Hacking,這是創業公司單純為了拉動用戶數量的增長而采用的技術方法,例如病毒式營銷,但是它和普通的市場推廣不同,它依賴的是技術。總結來說,Growth Hacking和普通的市場推廣有很大的不同,它甚至是個功利性比較強甚至無聊的工作。Rashimi Sinha說她從SlideShare中學會的經驗是:永遠不要想著找幾個能力超強的hacker來解決一切問題,Growth Hacking的核心仍然依賴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增長的拐點取決于時機,當用戶數量達到不同的階段——她用幾千人(構成核心競爭力)、接近百萬(在市場上占據一定位置)和一千萬(著重考慮持續增長問題)作為三個不同劃分階段——在這些重要的時機里創業公司要考慮怎么樣用迭代的產品和用戶見面。
來自租房平臺Lovely的聯合創始人兼CTO Doug Wormhoudt說Lovely的經驗是不斷的去做用戶測試,“我們做用戶測試超過原計劃的十倍之多。” Doug Wormhoudt開玩笑說Steve Jobs是說過用戶并不清楚他們想要什么,直到你把產品給他們。“但是在這之前你至少要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去問他們,然后調整。很多時候你以為你很了解他們,當你去和他們交談之后就發現你錯了,不要讓你自己的想法影響了你對用戶的了解。”
其次,招聘采用十字架模式——謹慎,盡量找通才和精通個別領域的人才,在招聘工程師這個職位時,多去開源社區看看。
有幾個演講者來分享這個話題,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是來自GitHub的Zach Holeman。他在演講以及臺下的采訪中告訴我GitHub到目前為止有199人了,團隊成員遍布全世界,但是在前兩年這個團隊始終保持小團隊的節奏,并且到今天為止沒有解雇一個員工。PingWest此前專訪過GitHub聯合創始人,談論關于公司擴張的問題。
Zach說創業公司需要的是工程師,如果你愿意去開源社區花點時間,能發現許多不錯的人,在哪兒不僅匯集了技術愛好者,你也能不用面試就知道他過去做過哪些項目,甚至可以跟過去和他一起做過項目的人查查細節。這節省了招聘的第一步。
其次我很疑惑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控制擴張節奏。在PingWest報道過的不少成立了3-5年的創業公司團隊多數都在20人以內,依然可以服務上千萬規模的用戶。我曾經看到一些評論認為工程師不應該按照不同的程序語言劃分,這樣會限制工程師的能力和發展前景。當我問Zach Holeman是否從招聘時就不應該從程序語言上做限制,他說對這個觀點他只同意一半,“理論上來說我們都希望工程師是通才,他們不應該按照開發平臺或者語言來限制自己,招聘的時候也應該盡量去找這些人,來保證CYE小團隊就可以承擔最基本的產品開發,這是我們看到很多公司就幾個人的原因;另一方面我認為當一個公司要著重推某個平臺的產品時,也不妨去找一兩個在這個平臺上非常專業的工程師或者設計師,能保證快節奏迭代和控制成本就行了。”
我把他描述的話總結為十字架模式,通才是橫,精通某個領域的人是豎。當然,如果你的公司能同時找到兩者兼備的人更好。
對于如何保持技術驅動和工程師文化,如何讓公司發展不因為銷售和市場部門的擴張而被稀釋,Zach Holeman說GitHub的經驗是——讓工程師教銷售寫代碼。
“我們會定期組織活動讓工程師團隊開設課程教銷售和市場部門的同事寫代碼,這樣不僅當需要討論問題時銷售團隊能聽懂工程師在說什么,還可以讓銷售團隊出去談業務時清楚的讓對方意識到,我們是個技術驅動的公司。”
第三:初創公司怎么影響媒體——多做功課、每個人都是公司的發言人。
來自紐約,做地產信息眾包平臺的Comstak創始人Michael Mandel說媒體不是你們想像的那么難接觸,他曾經在某個活動上和一個TechCrunch的記者閑聊留下了名片,當Comstak完成了一輪新的融資時給這個記者寫了一封郵件,隨后他的公司就被TechCrunch報道了,隨后他會定期給媒體發新聞稿,不僅包括產品的介紹,還包括行業分析和數據報告,他在演講中摘取了一個美國知名媒體對行業的報道文章——只是把他發給對方的行業數據改了改顏色。
與此同時,他要求公司里的每個人都要有和媒體、用戶對話的能力。當收到媒體的邀約,能做到任何人都能立刻回復郵件回答問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