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猛科技和浙江電商網聯合主辦的《對話杭州幫》進行到第七期,采訪了搜錢網的CEO李群,其中提及在互聯網時代,在營銷模式和營銷戰略上要 互聯網化,大到公司戰略規劃,小到定價策略,要關注到“互聯網”人的思維模式和語言體系,李總大呼,要認真學習和借鑒互聯網思維的精髓。傳統企業如何學習 和應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或模式,那些可以借鑒,那些不能照搬?令人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當物聯網、互聯網金融、互聯網xx來襲的時候,傳統零售和傳統制造業紛紛被“洗腦”,要學習互聯網的“免費”精神,大搞“去xx化”和“互聯網化”,雄歌認為你們忽略了三個事實,一個是真正互聯網成功的是九死一生,活下來沒幾個。第二個,你所屬的產業、產品本身就不具備互聯網基因,盲目觸網,只會自斷后路。第三個,這個世界上,并沒有人懂什么叫“互聯網化”,他們只是碰巧成功,君不見凡客的苦惱嗎?
推薦 陳粲然在pingwest的一篇文章《大談“硬件免費”之前,你至少得養活自己》,雄歌甚是認同。
原文如下:
不知從何時起,“硬件免費”(目前指以同于制造成本或低于制造成本的價格銷售硬件)或是“硬件低價”成為了不少硬件創業者的口頭禪,最近我接觸的不 少創業者或投資人都把堅定不移地要把它當成產品的核心策略,他們的說辭也非常統一——通過低價的硬件來占領市場,然后依靠后續的互聯網服務來獲得收益。可 事實上,這種模式并非人人都行得通的。
首先,為什么要放棄硬件利潤?
根據蘋果2013年Q3財報,這一季度,來自iPhone的營收為181.54億美元、iPad為63.74億美元,Mac為48.93億美 元,iPod為7.33億美元,配件為11.79億美元,而來自iTunes、軟件和服務的營收為39.90億美元。也就是說,軟件、服務以及和開發者的 分成,帶給蘋果的收入只占他們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從這個收入占比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硬件的單位利潤要遠高于軟件和互聯網服務。
另一方面,所謂的“互聯網服務”的盈利模式,無非廣告、電子商務、游戲和增值服務收費這幾種。而無論是在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上,除了游戲是真正的利潤豐厚之外,廣告和電子商務都需要絕對的市場規模,才能取得不錯的回報,而增值服務,也是要遵循長尾效應。這意味著,要想在互聯網上獲利,你就不得不面對贏者通吃的法則。
那么,既然“賣一份貨賺一份錢”的實體經濟更加掙錢,互聯網的盈利模式遙遙無期,為什么要放棄前者,而選擇后者呢?有幾位創業者給出的答案的是——百度、360、騰訊、小米這些公司都可能會推出低價硬件來搶占市場,依靠硬件盈利不是長久之計。
不要被巨頭的障眼法所迷惑
但問題在于,選擇和巨頭們打“價格戰”,從來都不是一個明智之舉。因為一旦你選擇依靠互聯網服務來獲取收益,除 非能夠爆發性的快速占領市場,那么必然進入長期的拉鋸戰。作為首先得考慮如何養活自己的創業者,和資本雄宏的巨頭相比,這種“賠本賺吆喝”的做法顯然是不 合適的,團購和視頻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除此之外,由于硬件的迭代周期要比軟件長的多,所以你很難做到向單純的互聯網或軟件服務那樣的快速上現、快速試錯、 快速增長……硬件創業者的“犯錯”成本太高,讓其短期爆發的阻力陡增。
所以,對于大部分硬件創業者而言,和大公司打價格戰幾乎只有兩種可能——要么玩死自己,要么在獲得一定規模的用戶之后,將公司賣給這些巨頭們。而選擇靠硬件利潤則不同,例如現在600~1500左右的智能腕表,其利潤在100~1000左右,只要你能達到十萬量級的出貨量,養活自己便不是什么難事。
當然,我并不是說依靠服務的盈利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實際上,對于一些“門檻型”的服務,互聯網服務恰恰是最合適的盈利模式。例如,移動醫療,它需要依靠臨床醫學的算法來給出專業的身體評估報告,這并非人人都能插足的領域,產品競爭力也更多的取決于服務質量的優劣。所以它們即使選擇放棄硬件利潤,依靠服務來獲利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在通用領域,狀況便截然相反。
總的來說,巨頭們選擇低價硬件策略,是因為它們已經有了現成的互聯網規模和營收模式,硬件在很大程度上被它們看做一個侵占新流量市場的通道。而對于硬件創業者而言,選擇一個健康的收益模式保證企業的順利生長,要比畫一個未來的大餅,重要得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