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度計劃是客戶關系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吸引那一群對企業最有價值的客戶,也就是忠誠客戶。國外零售業在這方面已有了很好的經驗,國內主流電商平臺如京東、天貓也有相應的獎勵計劃,但效果并不顯著。隨著流量紅利的消耗殆盡,新客獲取成本的抬升,維護老客的忠誠度計劃會越來越重要。
一場全民參與的雙11盛宴硝煙漸漸散盡,節日的背后,是以巨大的廣告宣傳,參與商家大幅降價作為主要的吸引力和推動力。在這樣的促進下,大量的流量涌入到天貓、淘寶。然而,這留下的思考是,除了“雙11”,電商們拿什么來吸引客戶?除了價格戰,還有其他的方式嗎?電商能通過其他方式吸引消費者,擁有自己的忠實的客戶嗎?
什么是客戶忠誠度計劃
作為商業的手段,客戶忠誠度計劃從上世紀80年代被美國航空公司(AA)引入航空業開始,在金融、零售、電信、酒店等行業遍地開花。企業通過忠誠度計劃牢牢吸引著那一群對企業最有價值的客戶。這些忠誠的客戶:他們會定期來訪并消費;他們會將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推薦給身邊的人;而同時,他們對于價格的敏感度也大大降低。
企業要做的是設計一套周密的客戶獎勵計劃,讓這些客戶對于“企業”的忠誠(長時間,高金額的消費)得到回報。回報可能包括:物質上的回饋獎勵(大多是以積分的形式),某些服務的免費提供,以及尊重和特權的認可(如貴賓休息室等)。
同時,企業在長期與客戶互動的基礎上獲取客戶的消費數據,了解他們的消費偏好,據此提供更具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或產品。這樣一整套的忠誠度生態系統,會讓客戶對你的品牌,你的產品完全認可和接受的同時,為競爭對手樹立了高高的門檻。讓客戶的轉換成本很高,而無暇或無法顧及競爭對手的產品。企業以此牢牢地把握著這些的客戶。而這些,已經完全超越了價格的要素。
零售業的忠誠度計劃
在國外,零售行業是忠誠度計劃實施的重要領域,如以Tesco為代表的零售商通過忠誠度計劃使其在許多方面超越競爭對手。他們通過創建和分析消費者數據庫,并據此來進行精確的消費者細分,消費者洞察,以及針對性的營銷策略。通過這樣的過程,Tesco根據消費者的購買偏好識別了6個細分群體;根據生活階段分出了8個細分群體;根據使用和購買速度劃分了11個細分群體;而根據購買習慣和行為模式來細分的目標群體更是達到5000組之多。這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Tesco優惠劵的實際使用率達到20%,而不是行業平均的0.5%。
近幾年,國內的一些零售機構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忠誠度計劃。就線下的零售企業而言,總體來說部分垂直類型的的零售企業,比綜合性的商超運作的要好。包括國內Tesco(原樂購)在內的綜合性賣場,如家樂福、沃爾瑪等,在會員計劃運作上,顯得有些雞肋。而一些中小型的專業零售機構,如屈臣氏,這他們的會員計劃的效果已經卓有成效。
電商的忠誠度計劃
而電商方面,Amazon推行的prime金牌會員計劃目前已超過1000萬人,據統計,Prime會員每年在亞馬遜的消費額度為1224美元,比非會員網民的505美元高出一倍多。同時,針對媽媽和新生兒這一群體的特點,推出Amzaon mom計劃,加強這個群體的粘度。
從國內的電商來看,許多企業都在推行自己的忠誠度計劃。我們且不論集分寶和QQ彩貝,那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忠誠度計劃--通用積分。我們來看一下傳統的標準化的忠誠度計劃的運行情況。
我們看一下京東,京東的會員忠誠度計劃將會員分為5個不同的等級,這些會員根據成長值獲得不同的權益,包括:運費、售后服務、裝機、貴賓專線等。對于這個推行時間不長的會員忠誠度的計劃,其效果且不去評判。
但就計劃本身,初步看上去,在設計上有幾個瑕疵:
1、會員能享受到的權益內容、種類不多,而且吸引力度不大,不能讓人感覺到成為會員后,會有特別吸引人特殊的待遇,缺乏“特權”的感知。
2、不同等級的會員之間的權益差別不大。如金牌和注冊會員的區別僅在于裝機服務、兩次次抽獎。這樣的設置,對于推動會員從普通等級升到到金牌會員的動力就有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